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
作者:鲁 义     时间:2015/4/29 17:27:20

 

        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2月版

        内容简介:就过程分析,中日关系的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其中,相互认识是基础,相互理解是关键,相互信任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增进相互理解,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过程的时间长短,直接决定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快慢。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不是等距离的,在空间上是互有交叉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四十余年了,时间可谓不短,但是两国民众依然处于从相互认识阶段向相互理解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而且这种相互理解的过程进展得很慢。

        作者简介:鲁义,二级教授。1953年生。1976年辽宁大学毕业,1982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曾长期在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从事日本政治与中日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日本政治、东北亚国家政治与外交。先后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立教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担任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著有《日本地方自治制度》、《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等书,在中日两国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目  录

第一编  建交以来两国相互认识之现状

第一章  相互理解:中日关系的新课题

第一节  邦交正常化:二战后两国民众大规模交流的始点

第二节  迅速发展的两国关系

第三节  相互理解不够,被这样提起

第四节  邦交30年庆典,意在增进相互理解

第二章  从舆论调查看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现状

第一节  中日舆论调查的实绩

第二节  中日舆论调查的概况

第三节  中日舆论调查的结果

第二编  实例分析: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

第三章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

第一节  中国政府的态度与政策

第二节  日本官方的认识与行动

第三节  侵华战争遗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第四节  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

第四章  关于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第一节  靖国神社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日本人的认识与行动

第三节  中国方面的态度与反应

第四节  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

第五章  关于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

第一节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展开与实绩

第二节  中国方面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节  日本国内的反应与议论

第四节  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

第六章  关于国家安全与军事发展

第一节  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

第二节  中国对日本“军事大国化”的担忧

第三节  安保交流凸显两国分歧之处

第四节  中日两国认识差距之比较 

第三编  增进互信,促迸相互理解

第四编  追踪研究:中日关系年度评述

        再版序言:本书第一版完稿于2005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主要反映笔者对那一时段之前的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识与相互理解的研究状况,以及对中日关系的一些思考。该书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

        现在是2013年,转眼间七年过去。这期间,中日两国关系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有些问题的严重程度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2006年9月,“每年一次地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两国高层互访中断多年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下台,中日关系出现转圜。两国领导人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启了被称之为“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的互访,两国关系迅速好转。2008年5月两国宣布“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在更高的层次上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2009年9月日本发生“政治大地震”,执政长达50余年的自民党下台。民主党上台伊始就表示,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010年9月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两国关系骤然紧张。2012年10月,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中方针锋相对,随即出台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两国关系由此进入到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时期。目前这一状况依然在持续。

        上述中日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到两国民众的情绪与相互间的认识。七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状况如何?笔者一直在认真思考,并进行跟踪研究。承蒙国际关系学院和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现在借本书再版的机会,笔者将近年来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和不太成熟的思考一并收录其中,以便与国内同行交流,同时也算是对这一时期本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全貌,同时也是体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本次再版时,前三编为原来第一版的内容,完全忠实于原文,未做任何文字改动。“第四编追踪研究:年度中日关系评述”为新增,均为近年来笔者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在编辑时,从全书整体结构考虑,对个别章节的题目和内容做了些技术性处理,这些在文中均有注明。

        “中日相互理解”是一个大题目,涉及内容和关联因素很多。“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从目前情况看,似乎还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只要中日两国相向而行,两国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问题总会解决,理解也会加深。笔者衷心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这亦是本书再版的初衷。    鲁  义  2013年4月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022173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