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承 摄于云南腾冲
孙承,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考取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通史,毕业论文题目《岩仓使节团美欧之行在日本近代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题目《岩仓使团与日本近代化》)。1982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所任教,研究日本近现代史和中日关系史。1983年评为助理研究员。1986年考取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经济史,毕业论文题目《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1年)。198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工作,从事日本政治外交和东亚国际关系研究。1996年评为研究员。曾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亚洲太平洋研究室负责人。1999年转入外交部所属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曾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转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目前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外交、东亚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和中国对外关系史。主持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部研究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正在主持的课题有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本软实力研究》(课题号:09YJA810026),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研究项目《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下日本的国家战略动向研究》(课题号:12BGJ026)。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发表论文和撰写内部研究报告170余篇。
1995年在日本大藏省所属研究情报基金会(Foundation for Advanced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Japan )任高级研究员。1997—1998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访问学者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任高级研究员。2005—2006年应聘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任高级研究员。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等。
主要学术观点:(一)从商品经济角度对日本从前近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进行研究,认为日本前近代社会商品经济繁荣和海上运输发展促进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为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提供了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积极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推动产业革命和对外贸易,促进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既具有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遍性,也有东方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殊性。(《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1年)
(二)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经验和近代发展道路的选择,认为岩仓使团对美欧的考察成果在日本近代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确定优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方针,展示吸收西方文明的开放态度,选择“君主立宪”的保守政体制度,特别是为实现近代化造就了一批政治领袖,为日本的民族独立运动赋予了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治维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岩仓使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岩仓使团与日本近代化》,《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
(三)对冷战结束后的日本政治外交和东亚国际关系研究,认为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外形势都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政治进入一个动荡和重组时期,自民党长期执政后有可能向两党轮替执政的方向发展;对冷战时期外交的反思和海湾战争的冲击,要求提高外交自主性和扩大国际作用,加强亚洲外交、多边外交和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苏联解体和美国经济减速,日美同盟遇到挑战,1995年日美重新评估安全形势,确认加强同盟应对地区威胁,亚太安全格局完成冷战结束后的新调整;东亚经济合作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取得突破进展,东盟-中日韩框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基础,但地区经济整合的进一步路径尚因各方意见不同而未能统一。(《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主要著作:《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1年),《日本与亚太——世纪之交的分析与展望》(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主要论文:《岩仓使团与日本近代化》(《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十年来日本对外经济战略的选择》(《日本学刊》2012年第5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