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昭奎: 中日关系——跨越“你输我赢”的独木桥,走上“互利共赢”的阳关道
中日经济实力的对比正在发生巨大变化。1820年时中国GDP规模相当于日本的11倍,在1870年中国GDP规模仍相当于日本的7—8倍。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实现了高速增长,而中国陷入了文革十年动乱,到1980年,日本的名义GDP相当于中国的3.5倍。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名义GDP一度达到中国的8.7倍。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余年的高速增长。2014年中国GDP是1978年的293.6倍,也就是近300倍!而日本经济则因泡沫破灭而陷入了长期停滞,中日经济规模的差距急剧缩小。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同年中国制造业总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名义GDP进一步增加到约为日本的2.25倍,同年中国制造业总产量相当于美国的1.4倍。今后,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的幅度和倍数将越来越大,与美国的差距将越来越小。据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预测,2050年中国GDP规模将达日本的近7倍。这意味着到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际,日本GDP又将萎缩到1870年仅相当于中国七分之一的“原生态”。
这意味着今后一二十年日本在经济上与中国比较的“相对小国化”进程完全可以预期。但是,应当看到今后相当长时期日本仍是大国,日本不仅在GDP上居世界第三,它的科技实力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4年日本的技术出口为368亿多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年中国的技术出口只有6.76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日本的技术出口相当于中国的54.4倍,这个差距不可小觑。今后日本通过武器出口,有可能释放其军工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巨大潜力,很可能成为需要我们认真对付的军事对手。
中日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战略的角度,可以说中日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对具有“中日特色”的战略竞争关系。对外,是双方为实现各自战略大目标而在当今国际格局当中谋求可能达到的最有利战略地位的竞争;对内,是双方通过深化改革、克服自身发展的瓶颈、短板和难题,增强各自软硬实力的竞赛。 既然中日关系是战略竞争关系,我们就必须对战略层面的竞争与战术层面的竞争加以区分,要经常地保持战略层面竞争高于战术层面竞争的态势。
刘亚洲在一篇文章中说:“中日这场斗争是战略竞争,决胜的关键不仅取决于硬实力的比拼,也要看软实力,看谁在战略指导上更胜一筹,看谁在实现国家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看谁在战略判断、战略指导上更少犯错误。”我觉得刘亚洲这段话讲得很深刻,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首先应该相信中国会在实现国家目标道路上会走得更稳,同时在面对美国推进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之际,面临2016年美国和台湾大选后有可能出现的更加复杂的周边安全变数,特别要注意稳住日本,促使它少给我们捣乱添乱,警告日本如果不走稳就会摔跟斗,严防它干扰甚至再次打断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中日战略竞争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双方“看谁在实现国家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的竞赛。
当今世界,21世纪版的合纵连横大博弈正在从太平洋到欧亚大陆的广阔舞台上波澜壮阔、内外交织地全面展开。可以相信,在中国领导人运用“中国智慧”处理国际关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倡“互利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的指引之下,兼用大数据、云计算、博弈论等新科技革命成果,提高战略设计和决策的精准性、高效性和预见性,中国必将在同日本的战略竞争中胜出;中日关系的前途与其说是“中日必有一战”,更大的可能是通过不折不挠地克服当今面临的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难题和困境,跨越“你输我赢”的独木桥,走上“互利共赢”的阳关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在《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中日热点问题研究》发布会暨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