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张季风: 重新审视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作者:张季风     时间:2015/11/23 15:39:25

(原载《日本学刊》2013年第6期,第六届《日本学刊》优秀论文隅谷奖二等奖)

内容提要:日本经济“失去二十年”是一个伪命题,导致这一误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比较找错了参照物。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多次“小阳春”,日本经济发展依然表现出不少亮点。从国际比较来看,过去二十年的日本经济也有不俗的表现。综合数据表明,日本经济并没有“失去”。通过宣扬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这一“哀兵之策”,日本的确获得了不少好处,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

关 键 词:失去的二十年  长期低迷  国际比较  哀兵之策

作者:张季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F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1002-7874(2013)06-0009-21

最近,美国著名经济杂志《福布斯(Forbes)》刊登了前编辑冯艾盟(Eamonn Fingleton)所写题目为“日本失去了20年的说法是个大骗局”[①]的文章,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冯艾盟为了佐证自己的论点,还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克莱恩(William Cline)在最近一期《国际经济》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对日本的错觉:失去数十年的说法是荒诞的无稽之谈”的文章,并指出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持有相同的见解,即认为关于日本经济低调的看法缺乏经济学的根据。文章较短,其中的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但对其主要观点却颇以为然。该文作者的暗示十分明显,即美国政府被所谓“失去的二十年”的谎言所蒙蔽,采取了不恰当的对日政策,结果导致美国丧失很多经济利益。

而在我国,由于受中日政治关系恶化以及两国国民感情恶化等影响,从媒体到学者等各个层面也都或多或少为“失去的二十年”所迷惑,对日本经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而这些误读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对日政策的判断。因此,在两国关系的“冰河期”,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必要去认识一个真实的日本经济。拨开迷雾,辨明“失去的二十年”的虚与实,还原日本经济的真相,有利于我们对日本的全面、清醒的认识。

一 “失去的二十年”是一个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一蹶不振,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失去了十年”的提法就见诸报端,而到2010年前后日本经济仍无起色,又有媒体提出日本经济“失去了二十年”,很显然“失去的二十年”是“失去的十年”的延续。[②]在媒体的渲染与炒作下,“失去的二十年”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符号,恐怕这还不够,因为“失去的三十年”即将接踵而来[③]。原来印刻在人们头脑中的创造过各种奇迹的日本经济影像几乎荡然无存,似乎日本已经衰落得不值一提,甚至连发展中国家都不如。

当今的日本经济果真如此凄惨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现在仍然是一个国民生活富庶的经济发达国家。所谓“失去的二十年”是过分夸张日本经济衰退的一个伪命题。

(一)新自由主义改革与“失去的二十年”

诚然,过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偏低、如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通缩长期化、个人显性工资没有增长、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中的年轻人收入明显减少,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以及日本经济国际地位相对下降等等,这些可谓“失去的二十年”之实。日本经济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本质来说是在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过程中,即在“日本模式”转型过程,出现的阵痛和付出的“必要代价”。

人们对“日本模式”的通常解释是日本处在追赶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充分利用后发展优势所采取的“追求一国繁荣主义”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第一,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机制;第二,出口主导型发展取向;第三、引进技术赶超模式;第四,主要依靠内部积累的高储蓄;第五,重视教育和技术开发等。此外,日本区别于欧美各国的一些特殊制度、惯行,如因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广泛、深入干预而得名的“日本株式会社”、国家的“行政指导”、各种限制竞争、保护国内市场的繁琐的规制、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主银行制度、银行的“窗口指导”等等都应属于“日本模式”的范畴。应当说,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机制是“日本模式”的本质特征,因为它贯穿于经济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在这种模式下,日本将人、财、物、技术这些生产要素或经营资源作为国家资源集中起来使用,在强有力的官僚统治下,官民一体,实现有计划的发展。国家财力的集中保障了大规模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个国土的均衡发展;国家的行政指导和各种规制有效地保护了日本国内市场和国内的“幼稚产业”;终身雇用制等雇用制度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保障了企业技术队伍的稳定和整个社会就业的稳定;主银行制度保障了银行对企业的稳定资金供给。

但是,任何经济模式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特定条件下,是成功的和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变化,也会变为失效和过时。随着日本追赶目标的实现,后发优势的消失,加之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战后的“日本模式”的相当部分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模式”的弊病暴露无遗,日本也不得不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

所谓新自由主义理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市场功能是万能的,提倡自由放任至上主义,标榜“小政府”。在日本,主张改革的当局和支持改革的学者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在于:(1)本来“市场”具有自律的恢复能力,但由于存在着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如过多的规制和日本式的终身雇用制、不良债权的积累等)妨碍了这种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使经济萧条陷入长期化和深刻化。只要消除这些制度性原因,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人才资源)如果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就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经济增长;(2)日本这次经济萧条的特征是供需差的扩大,不景气的原因与其说是需求不足,倒不如说是供给过剩所引起的。不难看出,改革者的第一个论点是全面信赖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新古典派宏观经济学的主张;后一个论点是根据“供给自身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认为GDP和雇用水平可以完全不考虑需求因素,只由供给条件(具体来说是指决定经营者投资活动的条件)来决定,实际上这是供给学派的主张。根据这种主张,所以他们提出,放松规制、处理企业的“三过剩”问题,特别是大量裁员才是最好的景气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首相对国铁和电信公社等的民营化改革,揭开了日本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序幕;桥本首相的“六大改革”是日本全方位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开始;“小泉改革”是日本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日本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主要特征就是变过去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为“市场主导型模式”。更加注重市场的力量,提高民间活力。当然这种转型也决不是彻底转向“市场至上主义”,只不过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而已。由于新自由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加之与改革实践的不对称,日本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并不成功,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至于“失去的二十年”的声音不绝于耳。事实上,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日本的经济政策不得不时常回归凯恩斯主义,通过扩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和度过危机。目前正在推行的“安倍经济学”也包含有很多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尽管“小政府”的目标迟迟没有实现,但对改革带来的阵痛有所缓解。

总之,“失去的二十年”之“实”多半是日本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带来的,但政府市场出台的“反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危机的发生。不管怎么说,“失去的二十年”这句话也有太多的夸张成分。因为日本人忧患意识很强,包括大部分政治家、普通国民都不喜欢张扬,特别是媒体出于各种目的更愿意报忧不报喜,而且不负责任地夸大事实以追求新闻效果。媒体长期的宣传再加上许多日本学者精细片面的“科学论证”,导致多数日本国民甚至国际社会都误认为日本确确实实“失去了二十年”。

(二)比较找错了参照物

“失去的二十年”的误谬根源在于找错了参照物。其实,我们在观察日本经济时一直存在一个误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中国经济、美国经济或者以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和泡沫经济时期为参照物,来考察和衡量现在的日本经济。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有其必然性。日本早已完成追赶任务,与中国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难以和中国相比。日本与美国也不可比,虽然美国也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但美国可利用政治霸权、军事霸权在全球呼风唤雨,利用所谓“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借口,有能力调动全球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服务,还可利用美元基轴货币的优势维持印钞权和定价权,借此可以在世界经济中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即便自身经济出了问题也可以让全世界为其买单。而日本绝没有这种经济外的能力来支撑和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另外,与日本高速增长时期也不可比。日本在1955年至1973年期间,实现了高速增长,完成了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任务。昔日日本的高速增长与中国现在的情况比较相似,甚至是在比中国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实现的。其一,当时日本正处于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国内和国际市场空间宽广;其二,从支撑经济发展的三要素: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层面来看,三者的供给都十分旺盛;其三,世界经济与技术革命环境良好,日本实现了一枝独秀的发展。而现在,上述的基本背景和基本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现在的日本经济无法与高速增长期进行比较。还有很多人拿现在的日本经济与泡沫经济时期进行比较,例如,2013年9月中旬日本日经225种平均股指为14400点左右,仅仅相当于1989年的三分之一强;现在的地价不足当时的三分之一;据说与泡沫经济时期相比,日本的资产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④];现在日本的金融、产业、企业实力与当时更是有天壤之别。其实,与泡沫经济时期进行比较更是不恰当,泡沫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异常或者非理性的危险经济状态。

笔者认为,现在的日本经济状况若与尚未发生泡沫经济之前的1984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应当是比较客观的。如图1所示,若以1985年基数为100,股市(除泡沫期外)有升有降,变化不大;地价也同股市一样,未发生太大变化;雇佣者个人收入略有上升,而法人收入有升有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个人金融资产上升幅度较大,2010年大概是1985年的3倍。储蓄率下降是人们认为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主要论据之一。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家庭的储蓄率在下降,但企业的储蓄率在上升,民间储蓄总体仍维持较高水平。在2002年以后,企业储蓄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这说明企业早已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而且盈利水平较高。当然企业储蓄率较高,也反衬了日本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投资动力不足,这也是日本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表1的数据则显示,日本人均GDP从8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呈快速的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1369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46618美元,增长3.1倍。从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与日本经济正常状态的1985年相比,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并没有“失去”。而且标志国民富裕程度的人均GDP仍处于上升状态,显示民间财富的个人金融资产和民间储蓄仍居于高位,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决不逊色于欧美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图1 日本30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变化

注:个人金融资产的数据由于统计标准的变更,1997年以后并不连续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银行、国税厅、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等资料绘制。

图2 家庭与企业的储蓄与GDP之比

注:企业储蓄是非金融法人与金融机构的合计

资料来源:「平成二十年度国民経済計算確報」(平成12年基準、93SNA、平成22年2月11日)、转引自深尾京司『「失われた二十年」と日本経済――構造的原因と再生への原動力の解明』、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2年。

 

表1 日本人均GDP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IFS) ,March 2013。

二 客观认识过二十年的日本经济

很显然,“失去的二十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这句话并不能概括日本经济的真实面貌,甚至有舆论误导之嫌,但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不存在问题。经济长期低迷是一个不争的实施,但在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过多次小阳春,而且,日本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少亮点。

(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众所周知,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陷入了长期低迷状态。其主要特征如下:(1)经济增长疲软;(2)国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3)财政状况不断恶化;(4)长期通缩;(5)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扩大,等等。其实,日本之所以陷入这种长期低迷状态,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日本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有其必然性。由于日本完成了追赶任务,与欧美发达国家站到同一起跑线,后发优势消失,前面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打压和堵截,后面有亚洲四小(NIEs)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的高速追赶,日本经济的国际地位必然相对下降;从国内情况来看,人口迅速老龄化,需要加大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经济增长活力下降;而且由于日本经济长期推行均衡发展模式,全国各地区几乎同时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国土基础开发已经完毕,国内发展空间受限,这使得公共投资的乘数效果不断下降;后发优势消失,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放缓,而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供给难以提高;由于国内市场饱和,进一步扩大内需极为困难,只能依赖出口刺激经济复苏,但又遭到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导致需求严重不足。长期通缩,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导致消费疲软。消费疲软直接导致企业生产和设备投资的减少,进而使总供给能力萎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同时陷入去杠杆化的低速增长,这也说明日本经济衰退不是孤立、个别现象。(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