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吉川敏子日本女帝研究

作者:吉川敏子     时间:2022/2/23 16:27:16

日本奈良大学教授吉川敏子在日本文论2021年第1总第5发表日本女帝研究》(史冰容译),认为:日本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位女帝日本学界开始在女帝与男帝为同等的君主的认识下论述女帝存在的历史意义。日本的女帝制度演变,经历了排除女系天皇、女帝登场、确立女帝过渡、女帝带来双重王权以及女帝终结的过程,这与同时期日本国家的王权状态存在密切联系。女性上皇和男性上皇存在差异,即女性上皇照顾天皇,男性上皇脱离国家政事,在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中摸索出的女性上皇辅佐天皇的双重王权体制,具有牵制外戚势力、保障皇室对天下强有力统治的作用。

 

日本和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差异是女帝是否存在。在中国历史上,通过易姓革命即位的女帝只有武则天,但日本历史上曾有过8位计10代女帝,其中有6位计8代女帝集中出现在6世纪末至8世纪后半叶的约180年内。学界对日本古代女帝的关注度很高,在先行研究中,已经推翻了巫女王说、妹兄和姐弟分别承担祭事与政事的姬彦制等学说,开始在女帝与男帝为同等的君主的认识下论述其历史意义。本文将概述日本女帝出现的过程,并考察同一时期日本的王权状态。

排除女系天皇

关于女帝即位的原因,有过渡论和过渡否定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女帝在皇位继承上起了过渡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在男系主义的皇室,女帝仅凭自己的血脉无法生出王位继承人(女系天皇)。本文以正统的男系天皇继承王位为前提,评价女帝在皇位继承中的过渡作用。

757年施行的《养老令·继嗣令》“皇兄弟皇子”条中明确规定排除女系天皇:“凡皇兄弟皇子,皆为亲王,〈女帝子亦同〉以外并为诸王。自亲王五世,虽得王名,不在皇亲之限。”《养老令·继嗣令》“王娶亲王”条规定:“凡王娶亲王,臣娶五世王者听。唯五世王,不得娶亲王。”

根据《令集解》所引的古记,701年制定的《大宝令》里也有“女帝子亦同”的本注。“皇兄弟皇子”条的规定是以女帝能够诞生子嗣为前提的,“王娶亲王”条的规定为女帝子嗣中的男系与王室保持血缘关系提供了保障。

避讳女系天皇的意识可以追溯到大宝令制以前。日本首位女帝是592年即位的推古天皇,不过《日本书纪》里记载了神功皇后、饭丰青皇女、春日山田皇女等人或主动执政或被动执政的传说。她们不仅出身皇族,而且执政之后都没有配偶,推古天皇之后的诸位女帝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暂且不论上述叙述的历史真实性,至少“女性王族执政”作为理所当然之事流传下来。此外,《日本书纪》中将应神天皇和显宗天皇的即位时间分别安排在神功皇后和饭丰青皇女死后,这一点也表明,在645年皇极天皇让位以前,她们执政的传说就形成了。

女帝登场与王位继承的探索

本节将探讨日本首位女帝——推古天皇和第二代女帝皇极(齐明)天皇的即位过程。

(一)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在崇峻天皇被苏我马子暗杀后,由群臣推举,于592年即位。当时,宣化天皇、钦明天皇的子辈没有被推举为王,他们下一代的王子们也未达到年满30岁的即位资格。于是,作为下一代王位继承人的过渡,产下男性子嗣的钦明天皇女儿、敏达天皇大后受到群臣拥立。钦明天皇的女儿中,虽然穴穗部间人皇女、用明天皇大后也产下厩户皇子,但她此时已再婚。当然,拥立推古天皇并不只是因为她没有再婚,她的统治能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虽有厩户皇子、苏我马子的辅佐,但日本与隋朝通交、制定冠位十二阶、大兴佛教等政策无疑是因推古天皇的决断力才得以成功实施。

推古天皇在628年去世之前(75岁)一直在位,在她去世之前,下一代优秀的王位继承人选都去世了。因为推古天皇长寿,王位向下一代过渡失败。同时,因为群臣推举拥立为王的惯例,她的下一代还围绕王位继承发生了纠纷。

(二)皇极天皇、齐明天皇

641年舒明天皇去世时,曾经与舒明天皇竞争王位的山背大兄仍然健在,而舒明天皇的皇子尚年幼。于是,作为舒明系下一代天皇的过渡,皇极天皇即位了,但是她也未能完成理想中的过渡。在经历了645年“乙巳之变”的混乱后,皇极天皇放弃统治地位,将王位让给了弟弟孝德天皇,由此完成了日本历史上首次生前让位。有学者认为这次让位是由孝德天皇主导的,但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作为一个被后世认为通过大胆发动政变篡夺王位、主导大化改新的人物,孝德天皇留下的身影未免过于单薄。此时,舒明天皇的子辈中,外戚苏我本宗家在“乙巳之变”中被灭,古人大兄皇子出家去了吉野,皇极天皇所生的中大兄皇子年仅20岁。因此,把孝德天皇即位看成大王突然放弃统治权而下一代有继位资格者空缺的应急措施更为妥当。

如此一来,皇极天皇便成为日本史上首个前大王,她在放弃统治权后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其后的大化改新由中大兄皇子主导,以孝德天皇的名义推进。《日本书纪》记载,中大兄皇子曾用“天无双日,国无二王”来表达他的一君思想,虽然该言论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据此可以推测革新政府未曾设想会出现前王与现王并存的双重王权。可是,白雉四年(653)中大兄皇子与孝德天皇的对立公开化,事态的发展显现出前大王皇极巨大的影响力。孝德天皇不承认“倭京还御”,中大兄皇子却奉迎皇极回京,公卿百官都追随中大兄皇子。如果皇极不与中大兄皇子同行,中大兄皇子就难以带动百官,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人们依然介怀前大王所保持的王权威力。尽管推古、皇极两位女帝的过渡失败了,不过作为其副产品,统治阶层认识到让位会造成两个王权并存的情况。

654年,孝德天皇去世,尽管中大兄皇子已经满足继承王位的年龄条件,结果却是皇极重新登基,即齐明天皇。齐明天皇即位有多重理由,笔者曾经主张,下定决心发动“乙巳之变”的中大兄皇子以在推古女帝治下施展政治才能的厩户皇子为榜样。孝德天皇的去世为中大兄皇子实现政治理想留下了可能性,但齐明天皇即位还有另一个理由,即在7世纪中叶激荡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日本的统治阶层意图通过将权力集中于既有的皇极王权之下来强化王权。

确立女帝过渡的方式

持统天皇确立了女帝可以将王位传给她中意的皇嗣这一王位继承方式,并为元明天皇、元正天皇所沿袭。

(一)持统天皇

持统天皇即位时,已有让位的先例。持统天皇的丈夫天武天皇去世后,本来定下的继承人草壁皇子留下7岁的轻皇子(后来的文武天皇)等子嗣也去世了。在此悲惨的状况下,为了孙子能够继承皇位,690年持统天皇即位。持统天皇也是十分有能力的统治者,她将天武天皇推进的藤原京迁都、制定《飞鸟净御原令》等许多有助于律令国家形成的政策付诸实践。轻皇子15岁时,为了维护天武系的皇统,持统天皇搬出一度被否定的、由天智天皇制定的“不改常典”(不论皇太子年龄直接继承皇位的继承法),在立太子后让位。由于15岁的少年天皇尚不具备足够的统治能力,持统天皇以太上天皇(上皇)的身份辅佐皇孙。因此,文武朝施行《大宝令》、702年再次派遣遣唐使等政策,想必都是政治手段熟练的持统上皇牵头进行的。持统天皇深知祖母皇极天皇身为前大王的威严,她灵活地吸收借鉴父亲天智天皇制定的“不改常典”,并成功地加以应用。持统天皇是首位将皇位让位给理想的继承人并以上皇身份实现共同统治的王。

由于天皇是超出法律的存在,所以并没有法律明文区分天皇与上皇的权能。但是,在《续日本纪》大宝二年(702)十月甲辰条开始出现的有关持统上皇行幸三河的记载中,行幸中的持统上皇行使了本应属于天皇的授勋、赐姓、赐封等大权,故可窥见上皇仍拥有与天皇类似的权能。

(二)元明天皇

庆云四年(707),文武天皇留下7岁的首皇子(圣武天皇)去世,享年25岁。当时,持统上皇已经去世,文武天皇的母亲与其同父异母的姐姐持统天皇做了相同的选择,即天皇位而成为元明天皇。她秉承文武天皇的遗志,实现了平城迁都,切实实行律令制。

灵龟元年(715),元明天皇退位,继承皇位的并不是15岁的首太子,而是元明天皇的女儿、未婚的元正天皇,她相当于皇太子的伯母。《续日本纪》中,灵龟元年九月庚辰颁布的让位诏书中记载了元明天皇因体力衰弱,表达了退位的想法:“因以此神器,欲让皇太子,而年齿幼稚,未离深宫。庶务多端,一日万机。一品冰高内亲王,早叶祥符,夙彰德音……传今皇帝位于内亲王。”如果只将元明天皇让位给元正天皇归因于首皇子过于年幼而让元正天皇起“衔接”作用,这种解释并不充分。元明天皇应该考虑得更长远,她考虑的是首皇子即位后的国家体制问题。文武天皇虽然15岁就已即位,但是文武朝的前半期都处于文武天皇与持统上皇的双重王权统治下。大宝二年持统上皇去世后,年仅20岁的文武天皇作为唯一的统治者开始独自承担国家统治的重任,但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祖母与儿子、孙子的共同统治不会长久。因此,皇室从上述持统—文武天皇的统治中,得出了“拥立上皇长寿,以祈求稳固王权”的结论。实际上,元明天皇在养老五年(721)去世时,首皇子年仅21岁。

(三)元正天皇

东野治之通过考察自天武朝开始,持统、文武、元正、圣武、孝谦等相连朝代的正仓院宝物赤漆文罐木厨子的来源,指出元正天皇代替长年患有精神疾病的藤原宫子——首皇子的生母,成为首皇子名义上的母亲。元正天皇终身未婚,正是为了维护首皇子的皇权,她的即位与让位也有可能是文武天皇的遗志,即为首皇子的将来考虑。元正天皇即位后,也在元明上皇的辅佐下果断地开展了税制改革。岸俊男指出,元明上皇的存在感之强,从其去世前后的状况可见一斑。元正天皇在上皇去世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作为唯一的王执掌朝政,通过颁布《三世一身法》等具体政务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并在神龟元年(724)二月让位于圣武天皇。

元正天皇的在位时间仅八年半,但是其作为上皇的生涯长达24年。与之前的上皇不同的是,她虽然不是圣武天皇的直系至亲,权威却不逊于其他上皇。天平十三年(741)七月,元正上皇移驾恭仁宫,先入恭仁宫的圣武天皇在河畔迎接元正上皇;天平十五年(743)五月,圣武天皇密宴群臣时命皇太子阿倍内亲王(后来的孝谦天皇)跳五节舞,出席宴会的元正上皇颁布诏书,向下臣诏示了皇太子阿倍内亲王的正当性。这些事例都表现出上皇权威之高。

从天平十二年(740)十二月到天平十七年(745)五月,元正上皇与圣武天皇在平城京、恭仁京、难波宫、紫香乐宫之间经常分别行动。天平十六年(744)二月,左大臣橘诸兄在圣武天皇缺席的情况下,在难波宫宣布迁都难波宫的敕令,这很有可能是上皇的敕令。此事是否取得圣武天皇的同意以及宣诏的经过都尚不明确,所以无法据此判断天皇与上皇权力孰轻孰重,但可以知晓的是,上皇也拥有下令迁都的权能。上皇下令迁都的行为,在弘仁元年(810)的平城上皇之变中也有佐证。

女帝带来的双重王权问题

孝谦天皇是日本历史上最有特点的女帝。首先,她于天平十年(738)成为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太子,并于天平胜宝元年(749)在男性天皇生前让位后即位,这在历史上也属首次。未婚未育的孝谦天皇在天平宝字元年(757)立远亲大炊王(后来的淳仁天皇)为皇太子,翌年让位于他。孝谦天皇虽于天平宝字六年(762)出家,但在天平宝字八年(764)用武力夺回皇位,在未还俗的情况下复位。她也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拥有僧籍的天皇。更甚者,她还想让自己成为根据血统继承皇位制度的终结者,创立佛法王统,打算拥立她崇敬的道镜和尚为天皇。宝龟元年(770),孝谦天皇去世,僧侣统治国家的构想由此破灭,天智系的光仁天皇即位。像孝谦天皇这样策划终结天皇世系的天皇也是特例。下文将尝试分析这位特殊女帝出现的来龙去脉。

首先,分析孝谦天皇被立为太子的背景和目的。草壁皇子去世后,在文武天皇、圣武天皇皇位的嫡亲继承体系中,不只是女帝,正如正仓院宝物黑作悬佩刀所象征的那样,深受草壁皇子信任的藤原不比等也拥有卓越的功绩。圣武天皇的外祖父藤原不比等在他即位前去世,据传圣武天皇十分看重妻子——藤原不比等的女儿藤原光明子以及她的兄弟,连自己的接班人也坚持选立藤原氏所生的皇子。神龟四年(727)闰九月,光明皇后产下男婴,十一月他就被立为太子,但是翌年皇太子夭折。此外,在皇太子夭折那年,皇妃县犬养广刀自产下安积亲王,但安积亲王没有被立为太子。圣武天皇期待藤原家的其他女性能够诞下男婴,之后将藤原光明子的侄女藤原南夫人、藤原北夫人纳入后宫,但是她们都未诞下子嗣。尽管安积亲王是圣武天皇唯一的儿子,但在他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天平十年阿倍内亲王被立为太子,这就否定了安积亲王拥有皇位继承权。当然,如果此后藤原家的妃子诞下男婴,其自然应该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即便如此,阿倍内亲王也不会被废掉太子地位,而以皇女身份度过平稳一生。阿倍内亲王被立为太子,不只是作为过渡的皇太子来填补皇太子人选的空白,圣武天皇打算让她继承皇位,再作为上皇辅佐年幼的弟君。曾经入唐求学的吉备真备担任她的东宫学士,阿倍内亲王应该充分学习了帝王知识。

最终,藤原家的妃子也未能生下圣武天皇所期盼的男婴。天平胜宝元年,圣武天皇出家,将皇位让给孝谦天皇。虽说圣武天皇已出家,但是他生下儿子的可能性也不是零。圣武天皇去世后,据传光明皇太后曾说:“冈宫御宇天皇(草壁皇子)(乃)日继(波)加久(弖)绝(奈牟止)为,女子(能)继(尓波)在(止母)欲令嗣。”因为男系天皇草壁的皇统到孝谦天皇这里就断了,但是可以从女系那里继承,于是便让淳仁天皇继承皇位。受此影响,孝谦天皇没有起到理想的过渡作用,因而退而求其次,让皇室男性远亲来维系皇统。

出家的圣武上皇并不积极关心政事。孝谦天皇在位的一大特征就是,母亲光明皇太后比圣武上皇影响力更大,但她没有像上皇一样颁发敕诏的权限。天平宝字元年爆发橘奈良麻吕之乱,母女意见相左,孝谦天皇违反皇太后平稳事态的意愿,彻查和严惩了嫌犯。可见,皇太后的意向终究只是出于对天皇的辅佐和理解,在这一点上,皇太后与由上皇和天皇形成的双重皇权有所不同。

光明皇太后去世后,孝谦上皇与淳仁天皇的不和趋于表面化。天平宝字八年,发生了惠美押胜之乱,孝谦上皇取得胜利,她废黜了淳仁天皇,以称德天皇之名再次登上皇位。为了维持草壁嫡系血统,孝谦天皇成为女帝,但是由于没有接班的皇弟,她主张打破血统的束缚,在拥立远亲男帝而实行共同统治的尝试也失败后,继续摸索新的王位继承方式。而且,称德天皇不只是要与草壁嫡系血统,也要与整个皇室血统诀别,企图成为由佛教徒继承王位的创始人。神护景云三年(769),因为宇佐八幡神讬事件,称德天皇拥立道镜和尚为新天皇失败,但她并未放弃,而是在道镜的出生地河内国建造由义宫并等待下一次机会,不过翌年称德天皇就去世了。称德天皇提出的不依据血统而由佛教徒统治的设想没有得到贵族阶层的支持。在她去世后,这一理想破灭,道镜和尚也被左迁。

女帝的终结

宝龟元年即位的光仁天皇否定了女帝和嫡系继承制度。他即位时已经62岁高龄,倘若其命不久矣,按照前例,为了年轻的嫡子他户皇太子顺利继承皇位,他的亲生母亲(圣武天皇的女儿)井上皇后也有可能暂时即位。但是,井上皇后因为宝龟三年(772)的诅咒事件被废,他户皇太子亦被废黜,而且宝龟六年(775)两人同时暴毙。由此,女帝再次登场的可能性被抹杀了。继而,光仁天皇在临终之年,即宝龟十一年(780)将皇位让给正值壮年的桓武天皇,此举意味着否定了将其同母胞弟早良亲王立为皇太子,也意味着否定了直系亲属继承制度。桓武天皇后来也未将皇位传给早良亲王,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孩子之间实现兄弟传承。其后,皇位在平城天皇、嵯峨天皇、淳和天皇兄弟间传承,没有再出现年轻天皇与女性上皇的双重王权。

直到淳和天皇的接班人仁明天皇时期,因生前让位导致的旁系继承依然时有发生,但是嵯峨天皇经历了弘仁元年(810)平城上皇之变所引发的王权分裂混乱后,在让位于淳和天皇之际,正式宣布不再干涉朝政。自此,天皇生前让位之后引退成为常例。此后,皇位继承从以藤原北家为外戚的嵯峨、仁明系回归直系继承制,在天安二年(858)九岁的清和天皇即位后,幼帝变得很常见。不过,此时并没有为幼帝安排女帝,而是以太政大臣藤原良房摄政为开端,外戚开始代行王权。天皇委任外戚代行王权,表面上虽然维持了天皇的尊贵性,但事实上相对削弱了皇室的权力。

  

吉川真司指出了女性上皇和男性上皇的差异,即女性上皇照顾天皇,男性上皇脱离国家政事,这种差异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不是因为上皇的权限存在性别差异,只是因为即位和让位的目的不同,所以平城上皇甚至可以发出平城迁都的号令。新的皇位继承人尚未出生,女帝即位和让位的目的是保障正统的男系天皇继承皇位和照顾年幼天皇,在使命上就与男帝存在本质的不同。可以说,从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中摸索出的女性上皇辅佐天皇的双重王权体制,具有牵制外戚势力、保证皇室对天下强有力统治的作用。藤原仲麻吕企图通过皇位继承的外戚化建立独裁体制,而击溃其野心的正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女性上皇孝谦,这一点颇值得玩味。


(本文全文发表于日本文论2021年第1辑26—35仅摘编部分内容注释从略)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