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周颂伦:近代日本海军的内部之争

作者:周颂伦     时间:2019/8/27 17:04:16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颂伦在《日本文论2019年第1期(总第1期)发表《近代日本国粹与国际的路线之争》(全文约1.3万字,第148—161页)。

 

周颂伦认为,近代日本围绕着纸面计算出来的结论,日本海军形成了条约派和舰队派的对立。两派从华盛顿会议之后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其结果是条约派虽然促成了海军军缩条约的签订,却也自认条约签订导致不能守住国家海疆,不能尽守臣子职分,而纷纷被编入预备役,舰队派入主了海军关键职位,日本进一步走上了与世界为敌的孤立主义。

1930年6月16日,时任海军军令部部长的加藤宽治海军大将向天皇提出了“奉乞骸骨”的上奏,他的辞呈与日本海军内部就伦敦海军军缩会议所签条约的争论有着直接关联。

是年1月21日,由美国建议,有美、英、日、法、意参会的伦敦海军军缩会议开幕。至4月22日,共召集六次大会和多次会下交涉。在3月初,日美双方达成的比例方案为:华盛顿会议规定的日美主力舰为31.5万吨∶52.5万吨、航空母舰为8.1万吨∶13.5万吨,均为6∶10的比例不变;而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的比例为36.705万吨∶52.62万吨,接近7∶10。这就是说,美国在辅助舰比例上做出让步,但仍然努力不让日本突破0.7的比例限制。

日本全权代表若槻礼次郎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日对美能保持大型巡洋舰七成比例的话,那若日本有万吨级巡洋舰,则美国约可保有1.4艘或14000吨而已。日本作为东洋强国,独守东洋一隅,已经可以应付局势。而以英国在全世界所拥领土而论,日对英保持七成,也给了英国国民的脸面。”在若槻率团前往伦敦之前,头山满根据若槻平常一贯政见判断他肯定会答应美国人的要求,故特意会见若槻,要求他马上辞职。而在条约签署当晚,若槻召集全体代表团成员70余人出席晚餐会,以慰问诸位辛苦,并回答质问。内中有对条约不满者,因激动导致鼻子流血,宴会场内气氛令人惊惧。

在华盛顿会议上所签条约中,让日本受伤最甚的海军军缩条约,规定日本与英美之间主力舰的比例为6∶10,而日本要求为7∶10。签署这个条约,美国是主动发起方,因为美国已经意识到日本与自己有可能在太平洋上发生冲突。美国以其强大的制造力为后盾,以无限制军备为要挟迫使日本接受这个不可能对自己形成致命危险的比例。出席华盛顿会议的日本全权代表加藤友三郎面对代表团成员加藤宽治的反对,劝告说:“如果不能真正地充实国力,任凭怎样地充实军备也是没用的。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和德国退出之后,日本要打仗也许就只有美国了。假设用军备就能有力量对抗的话,那么像日俄战争时那样,用不多的钱就能打仗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即便说可以从什么地方借到这笔钱,除了美国之外能借给日本外债的国家根本看不到。而如果以美国为敌,日本则必须自己搞钱,但这是不可能的。”故而可以说,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屈服于美英压力,是无可奈何识时务的妥协。

而早在1907年日本制定第一次国防方针时,陆军的假想敌国无疑是俄国和德国,但海军已经将美国作为潜在敌国,“八八舰队”的计划就是在那时提出来的。任职于海军大学的佐藤铁太郎和秋山真之,共同向首相山本权兵卫(此前为海相)建议,按舰队每前进1000海里便会消耗1/10的战斗力计算,从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到达日本的距离为3000海里,到达时其战斗力只剩七成。如果日本只保存六成水准,两者间差距为4,比例为0.67,高于50%,日本不足以与之抗衡;而当两者的差距为3时,比例则为0.43,低于50%。这样日本就可以采用“渐减邀击”的战略,即当美海军因奔袭而作战力比例性减少时,日本海军可以在适当地点予以迎击,克敌制胜。

围绕这种在纸面计算出来的结论,日本海军中形成了条约派和舰队派的对立。顺应美英压力,签署并遵守条约,以换取海防安全,是为条约派;反之,哪怕美国开动制造能力无限制造舰,也坚持对美七成,绝不委曲求全,是为舰队派。从华盛顿会议以来海军内部的这两派持续缠斗,经过1927年日内瓦海军军缩会议和1930年伦敦海军军缩会议,一直剑拔弩张地激斗着。1930年4月2日,伦敦海军军缩条约在内阁会议讨论中获认可,当日加藤宽治上奏天皇说“根据美国提案的协定成立,是对陛下亲裁之1923年《帝国国防方针》中作战计划的变更,宜慎重审议”。此番上奏,直言天皇的统帅权独立已经被严重侵犯。舰队派为了阻止海军条约在国会、枢密院通过,最后动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大权,期待可以凭此在全国上下呼唤国粹精神,用法律以外手段遏制宪政体制的运营。上奏“奉乞骸骨”就是这一系列精神攻击的重要一环。

天皇对海军军缩条约的态度是允准其按程序讨论、签字、批准,对此加藤宽治是十分清楚的。与信奉“功遂身退,知足而退”的疏广奉乞骸骨不同,加藤只是借用形式,实质是在向天皇逼压,言外之意,因签海军条约而不能守住国家海疆,不能尽守臣子职分,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有请陛下恩准告老归乡老死故里,余下事则与老身无涉。史料记载,天皇一时语梗,被动地接受了海相财部彪的提议,免去加藤军令部部长职务让其转任军事参议官。与加藤私交笃深的曾参与制定明治宪法的金子坚太郎,在枢密院会议上也情绪激动地指责条约侵犯统帅权独立。

此后的事态进程,完全出人意料。条约获批准,但条约派人士纷纷被编入预备役,而舰队派则入主海军关键职位。伏见宫(一向支持舰队派)于1932年2月任海军军令部部长,加藤宽治的得意弟子海军中将高桥吉之郎任军令部次长。1934年日本内阁宣布单独废止《华盛顿条约》,这是日本继宣布退出国联之后,又进一步扩大采取孤立主义。循着这条逻辑,在一系列暗杀、政变的基础上,1936年“二·二六”事变之后,日本同全世界的公共价值观对抗的国内体制基本建成。(见《日本文论》2019年第1辑第157—160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文论》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