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日马克思主义研究高端对话”在沪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大学、清华大学、日本一桥大学、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等中日学术研究机构9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关东学院大学教授渡边宪正分别做了致辞。
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
杨伯江所长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及其关注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情况,指出《日本学刊》编辑部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六届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获得了良好的学界评价和社会反响,并开始显现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首届“中日马克思主义研究高端对话”,将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站位。此次对话邀请到中日学界,特别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等中日专家学者同台对话,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加强中日两国学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同时有利于促进两国学界的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
成旦红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日本是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也是较早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家,还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渠道之一。中日两国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日本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日本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阐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
渡边宪政教授在致辞中概括地追溯了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他很欣慰中国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拥有如此大的关注度,并真切地希望能够让年轻一代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日之间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交流有着很长的历史,在这些交流成果的基础上,希望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对话或研讨会的方式,在中日之间继续共同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教授渡边宪正
王伟光做了特别讲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展开了精彩的论述。70年来取得的根本经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永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7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70年。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径,不间断地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双向互动。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不断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不间断地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运行逻辑和发展现状。他还指出,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之路,就是不断地创新理论内容,永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反映中国需要,运用中国话语,指导中国实践的不断创新的理论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作了题为“‘两个必然’和三个为什么?”的报告。他将第一个“必然”分成三个含义解读,将第二个“必然”分成两个含义解读;进而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曲折、共产主义的漫长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并认为,在大变局中我们要敢于和善于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
大阪经济大学人间科学学部教授田畑稔从文本视角讨论了马克思的“生活过程(der Lebensprozeß)”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对现实性生活过程和物质性生活过程的认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区分。现实性生活过程是现在发生的,包括物质性的、经济性的、精神性的活动,它们都会对现实产生影响。从某个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问题,已经被马克思提了出来,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命题。
清华大学哲学系韩立新教授作了“重新评价马克思的自我异化理论——兼评广松涉对马克思的批判”的报告,他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但他所清算的并非是自我异化理论本身。广松涉对马克思的批判的最大问题就是广松建立起了不否定异化论就无法建立唯物史观的教条。其实,这不仅仅是广松个人的认识误区,也是世界上所有否定异化理论学者的共同的认识误区。从苏联的奥伊泽尔曼到法国的阿尔都塞,再到我国的一些学者,他们都以某种形式坚持着这一教条,将抛弃异化理论看作是马克思走向成熟的标志。韩立新通过论证指出,这种异化否定论是站不住脚的。
关东学院大学教授渡边宪正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意识形态批判何时、如何成立的?”。他首先介绍了2019年8月发布的可以全球免费在线阅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就具体使用方法做了介绍。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有四个条件:第一是上层结构论,马克思基于上层结构论对费尔巴哈宗教论进行批判;第二是市民社会的批判消息;第三个是市民社会的变革理论,也就是共产主义理论;第四个是历史构想的形成。
会议最后由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平子友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致闭幕辞。平子友长表示能够参加本次的高端对话感到非常高兴,并向主办方表示感谢。他指出,在日本,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专著出版至今已经有50多年了,现在日本需要做的工作是不断地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升级,这既需要继承50年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辛向阳表示,本次对话会确实符合高端对话会的特点,非常成功,很有收获。他认为,这次对话会讨论了很多抽象性的问题,譬如意识形态的问题、自我异化的问题、生活过程问题,在思想上非常具有魅力;同时对马克思并是否放弃了自我异化理论,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可能有终结,随着时间的进展,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更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日本学刊》编辑部陈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