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2011年度日本学刊工作座谈会召开
作者:叶 琳     时间:2016/1/15 13:25:05

(载《日本学刊》2011年第1期)2011年度日本学刊工作座谈会召开2011年114日,《日本学刊》编辑部在京举行了“2011年度日本学刊工作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党委书记孙新和副所长高洪、各研究室正副主任以及《日本学刊》部分编委和审稿专家出席了会议。座谈会由《日本学刊》主编韩铁英主持。 

2011年度日本学刊工作座谈会召开

《日本学刊》召开此次座谈会主要是为了总结汇报编辑工作,并听取大家对《日本学刊》2011年度及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日本学刊》更上一层楼。座谈会包括两个议程,首先是主编韩铁英和编辑部主任林昶分别向与会代表报告了《日本学刊》和“日本学刊网”的基本情况,之后与会代表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为提高《日本学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打造名刊出谋划策。 

一  《日本学刊》的现状

《日本学刊》一直坚持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繁荣中国的社会科学服务、为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服务的办刊方针,在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准和编校质量,2009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  秀期刊奖进步奖。

2009年社科院启动“名刊工程”、加强对期刊建设的支持和管理以来,《日本学刊》启动或部分调整了工作部署,如实施匿名审稿制度、开设日本学刊网、提高稿费标准、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培训等等,促进了刊物的发展和进步。以匿名审稿制度为例,这一制度有助于增强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减少了人际关系因素对审稿的干扰,从而进一步维护了公平原则,提高了稿件质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也凸显出诸如高质量稿源相对不足、出刊周期延长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  关于改进《日本学刊》工作的建议

与会代表围绕《日本学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诸多颇具价值的改进意见。

(一)关于匿名审稿制度

与会代表都肯定了匿名审稿制度所发挥的积极效用,同时也提出了不少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李薇表示,匿名审稿制度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机制,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强其技术可操作性。冯昭奎研究员认为,实施匿名审稿制度,可能会导致刊物出版时间延迟的问题,有时还  会影响时效性较强的动态性研究稿件的发表,《日本学刊》可以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些特殊的稿件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以尽量缩短事件发生与研究成果发表之间的时间差,以增强刊物的竞争力。王伟编委指出,《日本学刊》应为审稿专家设定较充裕的审稿时间,审稿质量和审读时间是成正比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审读专家才能提出全面、科学、有深度的意见,而这需要比较充裕的时间;相比  较而言,国外一些刊物的专家审稿期就比较长,甚至达几个月之久。另外,王伟还表示匿名审稿制度的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引起了部分与会代表的共鸣。 

(二)关于突出刊物的特色

韩铁英首先结合《美国研究》等同类兄弟杂志的经验对《日本学刊》的内容范围进行了剖析。《日本学刊》作为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日本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因而容易给人特色不突出。一方面,作为日本所的所刊,《日本学刊》一直秉持和日本所的办所方针大体保持一致的原则,即研究重点集中于二战以后的日本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和文化,所以很少发表历史类和文学类的文章,但是作为中华日本学会的会刊,《日本学刊》又应该兼顾众多会员的利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对此,李薇表示,鉴于日本所的研究定位,《日本学刊》应该将重点置于当代的日本,但是探讨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问题、并对现实问题进行解读的文章则可以考虑发表,文中做某种程度的历史回顾也是必要的。 

另一些代表也根据不同的定位方式提出了具体建议。王屏研究员表示,《日本学刊》应该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研究,应该根据不同的  研究对象来确定文章的历史性和时效性,比如国民性等长期研究课题就  必然需要关注历史。但是,《日本学刊》在组稿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与中  国的现实需要相结合,重点刊登对国家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现实话题进行深刻剖析、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文章。张建立副研究员认为,根据不同的读者定位,是为上层决策服务还是向一般公众进行宣传,《日本学刊》所涉及的领域选择可能有所不同,如果考虑到《日本学刊》还具有对外宣传的作用的话,其所刊登的文章应该兼顾长期性研究,这是因为长期性研究项目往往具有对现实尖锐问题的缓冲效应,有利于维护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高洪表示,《日本学刊》既不同于向国家领导部门提出的研究报告,也不同于《世界知识》等杂志,其读者主体既不是国内政治家和国外研究机构,也不是社会公众,主要还是研究界相关人员。所以,作为研究日本现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日本学刊》应该继续坚持既定的基本理论研究和现实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办刊宗旨。 

   (三)关于扩大稿源问题

韩铁英列举了一组统计数据,指出优秀稿源不足已经成为提高《日本学刊》学术质量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诸如拓宽研究范畴、放宽篇幅限制以及鼓励日本所所内研究人员积极投稿等改进措施,也衷心期待与会代表发表真知灼见,提供良方。

李薇表示,一个刊物的稿源充足与否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成正相关关系,要提高刊物的权威性和吸引力,需要刊物发表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家”的“大作”。《日本学刊》应该在保持丰富多彩的栏目设计的同时,有意识地侧重于一些主题和专栏,沿着现实动态的发展脉络,在  有一定构思和准备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向“大家”约“佳作”。

孙新分析了出现日本所研究人员投稿较少这一状况的原因,认为其中既有日本所所内缺乏相关机制引导的因素,也存在有关各方相互沟通有所欠缺的问题。他表示,今后日本所以及各研究室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鼓励研究人员将课题研究与文章写作相结  合,积极向学刊投稿。同时,他也希望《日本学刊》能够增强与研究人员的沟通互动,适时组织专题写作、定期公布选题参考,以更好地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论证日本与中日关系,为政府决策做贡献,满足社会各界了解日本的需求。其他与会者对此表示赞同并进行了补充。冯昭奎认为,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工程,但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考虑以中期成果的形式进行发表,研究人员和编辑人员都应该加强对中期成果的重视。 

王伟认为,要解决稿源问题,单纯依靠作者投稿是不够的。《日本学刊》应该关注三个“结合”,即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与日本情况相结合、与研究人员及其研究课题相结合,形成一个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组稿计划并逐步实施约稿、审稿。除了计划性以外,《日本学刊》的工作还应该具有针对性,针对一些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一方面积极组织写作,另一方面考虑出特刊,争取在第一时间有所反映,提升刊物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崔世广研究员也表示,《日本学刊》可以提出一个大体的研究范围供研究人员参考,研究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以兼顾编辑部的指导性和研究人员的主动性。他还强调,所谓的焦点问题,不一定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代表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具有发表价值的。 

吴怀中副研究员提出,《日本学刊》应该刊登一些带有全球视角、从多边领域看日本的文章。这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日本以及中日关系都与全球形势密切相关,不少研究理论也都源自欧美地区,离开了全球平台的日本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理论深度和学术规范性,显得有  些分量不足。 

至于文章的篇幅问题,与会代表都表示《日本学刊》原有的字数限制可以有所放宽。《日本学刊》在征稿时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字数范围,在特殊情况下,长篇大作也是必要的。

   (四)关于编辑部与各方的互动

与会代表都表示,要办好《日本学刊》,仅仅依靠编辑部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加强编辑人员与作者、审稿专家以及读者等多方力量的互动,依靠众人的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共创“名刊”。

关于编者与作者的互动,李薇认为,刊物主编和编辑应该在对基本形势和  焦点热点有一定判断的基础上走出去,出席各种研讨会和学术活动,加深对研究人员和研究动态的了解,以寻觅好的主题和稿件。王屏强调了研究写作的前瞻性,认为编辑部在设计组稿的时候需要与研究室合作,共同构思主题并及时追踪关注,争取做到学术准备充分、只待“时机成熟”。胡澎研究员认为,《日本学刊》的编辑人员应该多参加学术讨论会,多接触学术大家,情况允许的话还可以聘请信息员,以及时了解学术研究动态、明确组稿方向。 

其次是编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互动,王伟和张季风等都表示,《日本学刊》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审稿反馈制度,确立包括稿件的二次审读和采用通知等机制,这不仅是对匿名审稿专家辛勤劳动的尊重,也可以确保专家意见能够落到实处。 

关于编者与读者的互动,胡澎提出《日本学刊》应该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的做法,定期举行读者联谊会等交流活动,以便在编辑人员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氛围,听取读者的意见,满足读者的要求。

会上,与会代表还就编辑部提出的《<日本学刊>投稿参考选题》(全文附后)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

最后,韩铁英代表编辑部对与会代表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热忱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会后一定要认真组织研究汲取大家的意见,将其落实到今后的编辑工作之中,使《日本学刊》的工作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韦 佳)

 附   《日本学刊》投稿参考选题

(一)政治  

1.日本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 

2.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3.金融危机引发的日本政治思潮

4.世界格局变化与日本安全战略研究 

5.日本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多边机制中的作用 

6.日本公共政策研究 

7.日本的行政改革研究 

8.日本的政治制度及其变革研究 

9.民主党政权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10.民主党的政策调整及执政前景

11.自民党等在野党研究 

12.日本现当代政治人物研究 

(二)外交  

1.日本外交的前沿理论研究 

2.全球性问题与日本对外关系调整研究 

3.日本的双边关系(日美、日俄、日韩等)研究 

4.关于日本的多边关系研究 

5.中日关系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6.钓鱼岛问题研究

7.东海问题研究

8.日本与东亚地区合作机制 

9.新形势下日本联合国外交研究 

10.日本现当代外交人物研究 

(三)经济  

1.日本经济前沿理论研究 

2.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与日本的对策 

3.日本金融货币体系改革研究

4.日本金融垄断集团和跨国公司研究 

5.日本外汇储备风险对策研究 

6.国际汇率博弈的实质与日本的对策 

7.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今后走向与日本经济安全研究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产业安全政策 

9.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与日本的对策 

10.日本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演变趋势 

11.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及日本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12.日本能源战略研究 

13.低碳经济与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趋势 

14.关于日本企业经营模式及其变革研究 

15.日本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16.日本的农业政策或农地保护政策 

17.日本现代经济人物研究 

(四)社会文化  

1.关于日本社会文化的前沿理论研究 

2.日本思想理论、流派研究 

3.日本社会思潮研究 

4.日本国民性与国民意识研究 

5.日本贫富差距研究 

6.“地球村”背景下的日本人论及其民族特性研究 

7.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研究

8.金融危机下的日本民众思想研究 

9.日本走向世界大国的社会动态与运动研究 

10.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11.日本教育发展与现代化研究 

12.日本宗教研究 

13.日本媒体在国家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 

   14.日本现当代社会文化人物研究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