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冯昭奎:“中等国家”才是日本的“历史常态”

作者:冯昭奎     时间:2017/10/16 20:37:58

(载环球时报2017-08-25)

最近,美国《新闻周刊》日本版最新一期刊登了一篇题为《等待日本的两种未来》的文章,提出了三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其一是,东亚的超级大国是中国,日本只是其周边的中等国家,这是千百年来古代东亚的“常态”;其二是,日本也只是在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约百年间处于领先地位,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其三是,最近30年日本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逐步回归“常态”。此文一出,立即引起日本媒体及舆论的关注。日本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吗?

  笔者认为这三个观点很“实事求是”。其实,中国的学者也持有与之类似的观点,认为国土面积排在全球第62位、人口排在全球第11位的日本“其实只有中小国家的‘命’”,这里所说的“命”,其实就是指“历史的常态”。

  至于“日本也只是在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约百年间处于领先地位,‘昙花一现’”,显然是一个“非常态”。众所周知,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又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法、美等国也纷纷卷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政策,并加入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竞争。

  在追赶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中,日本既是一个“迟到者”,又是一个“后来居上者”,“幸运地”遇到了一个错失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机遇、“大而弱”的近邻中国。中国之“大”使得国土狭窄、资源贫乏的日本垂涎欲滴,中国之“弱”则使得作为迟到工业国的日本也产生对中国“欺负一把”的野心。

  总之,一个是“产业与科技革命”的兴起,一个是身旁中国的“大、弱、落后”(当然也包括其他亚洲各国的弱小),成为日本走向强大必欲抓住的“两大机遇”。由于抓机遇用力过猛,导致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成为在胜利的峰巅与失败的谷底之间激烈浮沉、大起大落的国家的一个“典型”。

  二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一段时间里被排名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这是战后一两代日本人民发奋努力的成就,也是日本抓住战后“新两大机遇”的结果,其一是以战后科技革命发源地——美国为靠山,紧紧抓住战后科技革命机遇;其二是抓住战后“婴儿潮”(远赴战场的男人解甲返乡,触发了第一次婴儿潮,在日本称此时期出生的人为“团块世代”)导致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的机遇。

  当今日本已进入“超高龄社会”和“人口减少社会”,“婴儿潮”早已转变为“银发潮”,引起许多日本学者著书对国家前途命运表示担忧:2016年日本总人口减少了33万人;现在从农业、渔业、零售业、服务业到制造业的生产现场,已经到处出现人手不足问题;预计本世纪20年代将总共减少620万人,其后还将出现每年减少100万人的局面;2024年1/3国民的年龄在65岁以上;2033年1/3住宅没人住;得不到护理的老人不断增加,将来日本每周可能有4000人“孤独而死”。

  如果日本再不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几十年后日本各地可能呈现“一片废墟”的景象,从二战后的“战争废墟”到不远将来的“和平废墟”,这是日本有识者依据现实状况发出的“实事求是”的预测和警告!

  然而,现在日本的为政者却完全背离“实事求是”精神,日本现任首相安倍居然还在做“强大日本梦”,还要通过修宪使日本“能够进行战争”,为此还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所作所为显然严重脱离了日本的基本国情,也背离了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特别是日本当政者没认识到真正制约日本“大国梦”的,恰恰在于日本自身的条件与国情。换句话说,日本的真正“敌人”恰恰在于其错误的内外政策,却把怨气撒到中国头上,实在是缺乏自知之明。

  笔者认为,日本当前最应该做的,是真正地言行一致地改正企图围堵和牵制中国发展的错误政策。

(作者:冯昭奎,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022164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