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崔健、刘祁: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表现

作者:崔健 刘祁     时间:2024/12/12 15:37:17

(通稿)北京 月 日电 题: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表现

作 者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崔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刘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崔健和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刘祁在《日本学刊》2024年第5期发表《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表现》(全文约2.3万字)。

 

崔健等认为,当前经济安全问题普遍受到各国的关注,尖端技术的研发和保护已经成为经济安全问题的核心。技术经济安全以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主要指军事安全)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存在性威胁’的判断”、“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之间对立统一关系产生的影响”三个主要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组成及其变化在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表现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

二战后,日本在内外部、主客观等因素交叉影响下,由聚焦经济领域的“存在性威胁”发展到重视军事领域的“存在性威胁”;随之而来的是,在改变和利用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方面也出现了由限制向放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技术以引进为主并主要服务于经济领域,技术、经济相对脱离国家安全

这一时期,推动日本被动调整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朝鲜战争背景下美国对日政策转变,正是在这种转变中,日本国内对被卷入战争而造成“存在性威胁”的恐惧以及对经济恢复的期望才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日本政府以及民众在主观上恐惧国家因过度武装而再次卷入战争,所以极力主张限制防卫产业的发展规模,而将重点置于积极推动引进的军事技术向商业领域转化、扩散,通过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并实现商业生产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简言之,这一时期日本更倾向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统一关系;同时,基于战败国身份以及自身国家发展的考虑,在技术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上,日本更加强调对立关系,淡化了统一关系。

2.20世纪 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促进技术本土化发展,技术从服务于经济领域向国家安全领域逐渐扩展

这一时期,技术依然主要服务于经济,并逐渐向国家安全领域扩展。日本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创新,推动技术本土化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具备了对外输出技术的实力。这一时期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发生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相契合的结果。一方面,美国对日本的防务协助要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的日本也想扩大在东南亚的政治影响,并减轻自身防卫技术与装备的对外依赖程度。于是,日本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不再局限于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关系,也开始意识到技术受制于他国会对本国经济与国家安全不利的对立关系。

3.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外部压力下,被动认识到技术在经济领域与国家安全领域并重

这一时期,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日本的技术经济安全意识在美国打压下被动觉醒。日本深刻意识到了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的对立统一关系,感受到其拥有的技术优势也可以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国家安全产生威胁。美国的打压使日本真正认识到了其拥有的技术优势及其巨大作用,促进了其转向追求“正常国家”的战略转变。国力的增强让日本想追求更高的国际地位,而国际地位的提升又离不开军事力的增强。不过,贸易摩擦并未动摇日美军事同盟的根基,在美国军事“保护伞”下,日本在当时并未直接面对军事领域“存在性威胁”。而且,日本的综合国力还无法与美国抗衡,所以很多尝试在美国打压下只能被迫停止,其技术经济安全政策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18年:主动局部试探技术在经济领域与国家安全领域并重

这一时期,技术仍然服务于经济与国家安全,但经济通过技术服务于国家安全的路径在“正常国家”愿景下得到了更多关注。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源于其自身对“正常国家”的渴求,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也让日本主观上加深了对军事领域“存在性威胁”的恐惧。由此,在深刻认识并利用技术与经济、国家安全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日本不断探索经济通过技术服务于国家安全的路径,并一改以往的被动状态,开始积极主动地局部试探,在经济领域与国家安全领域并重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上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突破。

(二)新形势下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发生的转变

2019年以后,日本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呈现出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地推进通过技术实现经济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一体化政策。新形势下,日本对军事威胁的恐惧上升到了新高度,运用技术手段应对军事威胁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技术创新应对军事威胁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

日本政府通过技术创新应对军事威胁的实践主要包含两个途径。一是加大军事技术研发与投入使用,突破“专守防卫”。日本政府在国内企业研发、国际技术合作等方面加大了防卫技术研发力度。同时,日本防卫技术研发也呈现出相对激进的一面,似有意突破“专守防卫”。二是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试图利用大学与科研机构成果。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民用技术转为军用。与之前日本企业不愿意承接防卫产业技术研发的情况不同,现在的日本企业出于营利目的开始愿意参与军民通用产品的生产和技术研发。除了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也是新技术的重要来源地。日本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官民学研究合作机制,鼓励大学与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防卫省的项目。   

2.利用技术优势应对军事威胁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强对尖端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以限制威胁来源国的发展。究其原因,日本担心中国将尖端民用技术转化为军事技术从而形成军事威胁,所以追随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为代表的尖端技术领域进行限制。同时,俄乌冲突爆发让日本对来自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恐惧前所未有地加深,日本政府启动了多轮对俄经济制裁,对俄罗斯技术领域进行诸多限制。其次,强化对外资与知识产权的管理,以防止特定重要技术外流。日本在对外资与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时非常重视尖端技术的“不正当利用”。在“外汇法修正案”中更加突出防止关键敏感技术外泄,不断扩大受限制的外国直接投资行业范围。在《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中专门设定了专利不公开制度,这也是防止敏感技术外泄的重要手段。

在传承以往技术经济安全思想的同时,新形势下日本对军事威胁的恐惧上升到新高度,其应对军事威胁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呈现出更加激进、更加明显强调经济领域与国家安全领域一体化的特点。日本意欲通过技术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消除技术因素可能引发的军事威胁,让国家客观上保持安全状态、主观上减少对安全的恐惧。

当前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转变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很多是针对中国的。日本技术经济安全政策的转变虽然一定程度体现出时代的突变性,但更能体现出其对明治维新以来“富国强兵”思想的历史传承。在“富国强兵”思想复燃、“正常国家”战略目标推进、国际形势变化的合力作用下,日本未来的技术经济安全政策可能会更加激进,军事色彩会越来越浓。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401132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