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崔岩: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及发展制约

作者:崔岩     时间:2024/11/7 13:56:26

 

(通稿)北京819日电    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及发展制约

作 者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岩;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富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崔岩和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富晨在《日本学刊》2024年第3期发表《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及发展制约》(全文约2.5万字)。

 

崔岩等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构成,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学习借鉴他国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学术界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重新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特别定位及新理论内涵的今天,需要以新的视角和定位重新审视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一)现代化研究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开始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化研究也由此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再次引起了现代化研究的高潮,产生了狭义的现代化理论。西方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理论存在着偏重西方化、工业化等社会发展层面的倾向,没有顾及战后发展中国家在现实条件下的合理发展问题。“日本现代化论”的研究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二战前的现代化发展,确实有其成功之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日本是不是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楷模值得商榷。首先,二战前日本在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探索并没有取得成功。日本试图构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但是由于国内深厚的专制统治传统的制约,非但没有建立有效的民主体制,相反形成了天皇专制体制,这也构成了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对外侵略道路的政治基础。政治体制的畸形使得战前日本现代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不仅中断了现代化的进程,还为战后现代化模式构建与发展留下了隐患。其次,二战前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没有处理好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急速的工业化过度使用了传统资源而严重侵蚀了传统体制,在缺乏坚实基础的民主制度发生动摇时导致了“制度空白”。

二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具有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是相对的,即与发展中国家对其原宗主国的经济依附相比,日本对美国的依附基于政治外交,而且延伸至经济领域。比较研究各国现代化模式、路径与结果,当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为创建非西方背景且包含当今时代特征的“新现代化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期望本文的研究亦能对创建“新现代化理论”作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二)战后日本现代化依附性特征的形成

1.美国对日政策重大转变背景下战后日本现代化的再起步

战败后的日本,经济受到重创,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加上海外人员归国导致人口大量增加,日本陷入了极度的供不应求和严重的社会混乱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日本政府大量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促进生产恢复,另一方面美国对日本的物资支持对维护社会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实现日本经济的自主发展,必须使其摆脱外部依赖、健全经济体制,并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2.战后日本现代化体制的对外依附性:从政治主导到经济渗透

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现国家复兴,是战后日本发展战略的一个支柱,尽管它的推进是以国家实现独立为前提并且与政治外交密切关联和相互支撑,但在战后日本的发展战略中,其重要性显然要高于后者。日本大力推进经济中心主义的国家复兴路线而将国家的政治独立性放在第二位,表现为在相当程度上“政治与经济分离”的特征。这种特殊结构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健全性是需要斟酌的。

(三)日本对美依附向经济领域的延伸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发展都表现为与日美同盟之间的相对独立或弱关联性,日本比较成功地借助美西方国家的技术转移和市场,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并表现出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冲击的韧性。进入80年代,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集中表现出日本政经发展对美国的依附。在相互的经济博弈中,尽管美日存在同盟关系,但是日本作为弱势盟国,表现出其对美依附性。

1.空前激烈的日美贸易摩擦与美国对日本主导产业的打压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其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相继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产业领域提高了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20世纪80年代日美两国在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发生了罕见的贸易摩擦,日本在双方交涉中做出了重大让步,达成了贸易协定。

2.美国压力下的日本社会经济制度改革与宏观政策协调

日美经济制度方面的博弈,一方面表现在产业组织和企业制度等民间制度领域,如美国要求日本通过改变其“系列企业”制度等来扩大市场开放以增加进口美国产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要求日本改革其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放宽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公共规制以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达到了战后发展的最高峰,并没有面临如美国那样的严重困难局面,但是现代化发展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对美依附性决定了其在美国的影响和压力下被迫卷入自由化改革中。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和通货紧缩状态,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政策上升到主导地位。

3.日美结构磋商与构建国际协调型经济结构的失败

关于“前川报告”,以往的研究大都将其重点定位为“扩大内需”,即推动日本经济结构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重大转变。但笔者认为其内涵和意义远非如此。“前川报告”政策建议的更大格局是重新调整日本内外部经济循环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与作用,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中心目标扩大内需,以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放建立新的开放合作格局。但是,这一时期日本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转型,是在美国强力压制下被动展开的,而不是在洞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转折期的基础上自主确立的发展战略,其被动性和滞后性也导致了重大发展机遇的丧失。

4.从单一的政治依附到政经复合式依附

一般认为,战后日本与美国形成的安全保障协定及以此为基础发展的日美同盟,使得日本在国际政治、外交与防卫层面上形成了对美依附关系,而在经济发展方面,日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自主发展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前所言,在战后较长的发展时期,由于日本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存在着较大差距,日本难以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对美国国家利益产生冲击,因此日本对美国的经济依附性处于隐性阶段,只在局部或特殊时期有所表现。但是,无论是在国际层面还是在国内层面,一个国家的政治与经济都是不可分离的,某一时期出现的“政经分离”在环境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时会转为“政经结合”,或者双方矛盾斗争的重心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从而使经济领域的对外依附显现出来。日本对美依附即从此前的单一的政治依附转变为政治经济复合式依附,而且依附结构在新的条件下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制约。

(四)结语:正确选择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自主性与依附性的差别,在于能否依据本国的国情形成合理的制度体系并自主制定和推进发展战略与现代化进程。与日本不同,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一直在自主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尽管中国大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但都要将其同本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同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和日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通过中日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比较,更加凸显了两国现代化模式存在的差异和战后日本现代化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对发展中国家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选择自主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并构建相应的体系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022236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