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徐博、张君达: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下日本资源外交新动向

作者:徐博 张君达     时间:2025/2/28 10:18:08

(通稿)北京25日电 题: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下日本资源外交新动向

作 者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徐博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君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徐博和同校东北亚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君达在《日本学刊》2025年第1期发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下日本资源外交新动向》(全文约3.1万字)。

 

徐博等认为,21世纪初以来,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对资源高度依赖国产生了多重冲击,对日本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深远影响。为应对挑战,日本政府开展“精细化”资源外交。这些行动不仅是日本在经济与安全双重压力下试图强化资源供应链韧性的现实选择,也凸显其在大国博弈背景下肩负维系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并谋求自身战略自主的多重角色。日本既是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的被动接受者,又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在市场逻辑与权力政治交织驱动下不断寻求战略转型与突围。

(一)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的基本逻辑

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调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全球对关键矿产的新需求;资源优势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推动矿业资源开发的高价值化,通过提升产业链本地化水平与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多元化发展;大国竞争加剧了矿产资源的地缘博弈,各国通过资源外交手段争夺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话语权。

调整的结果表现为:资源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资源国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上下游一体化,提升议价能力;资源国与消费国供应链合作的政策博弈长期化,双方在签约与合作中伴随严格的政治与商业谈判;主要大国与资源国合作的“双向塑造”程度加深,大国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双边合作条约等干预资源国的产业政策走向;大国合作的价值观冲突和结构性制衡愈加明显,西方大国试图主导供应链全球治理话语权。

调整带来了多方面影响:技术突围成为主流趋势,主要大国和企业通过材料替代、回收再利用和工艺革新来减少关键矿产依赖;规则之争愈演愈烈,高标准与排他性联盟重塑全球供应链,资源国与消费国之间的规则博弈加剧;关键矿产成为经济安全战略的重要筹码,“泛安全化”趋势明显,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市场逻辑被深度注入安全和地缘政治考量。

(二)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对日本的三大冲击

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调整,给日本带来了资源保障、产业升级、经济安全三大冲击。

首先,日本关键矿产资源高度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导致保供压力增大,进口来源相对集中,使得供应稳定性脆弱,关键矿产价格大幅波动加剧了企业经营负担。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到冲击,如半导体产业“复活”战略压力上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卡脖子”风险,氢能新燃料产业“断链”风险增加。最后,经济安全保障受到冲击,强化供应链韧性导致日本回避与特定国家合作的“外交站队”风险,经济安全保障的“泛安全化”风险,以及“外交站队”与“泛安全化”引发的捆绑式风险。

“三大冲击”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围绕关键矿产展开的多维博弈。这种博弈突破了单一维度的资源竞争,上升到产业发展权、技术主导权、市场话语权、环境规制权的争夺,最终指向全球生产网络分工格局的重塑。日本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和原有布局受到多重冲击。

(三)日本应对三大冲击开展资源外交的新动向

面对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调整带来的挑战,日本积极开展以不包括中国为核心特征的“精细化”资源外交,以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支撑优势产业发展。首先,日本制定了《面向绿色转型(GX)的资源外交指南》,围绕绿色转型展开资源外交战略的总体规划,构建关键矿产、传统化石燃料、新燃料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资源能源外交保供体系,对全球关键矿产资源合作国家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其次,日本聚焦电池矿产供应链,与美、加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投资开发等方式,加强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再次,日本参与沙特矿业开发,并探讨第三国联合投资方案,明确矿产开发合作重点,推进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此外,日本还加快参与非洲南部国家的矿产权益合作,通过直接投资、签订协议和助力勘探等方式,提升开发效率,倡导保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最后,日本利用多边机制倡导关键矿产节约与回收利用技术合作,积极参与G7IEA等多边机制,推动制定关键矿产回收利用的国际标准和规范。

(四)日本与不同类型国家开展资源外交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

日本围绕不同类型国家所开展的资源外交,是基于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综合考量,其内在逻辑为通过“分类—整合—协同”开展供应链上下游海外布局。对于“全面合作国”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采取全产业链协同合作模式;对于“传统稳定供应国”如沙特,日本依托长期能源合作基础,拓展新能源、矿产和第三方市场开发;对于“环境整备国”如纳米比亚等南部非洲国家,日本通过直接投资、签署协议等方式,提升开发效率;对于“区域合作国”如东南亚地区国家,日本借助经贸合作基础,推动关键矿产节约与循环利用领域的国际标准和治理规则制定;对于“新兴大国”如印度、巴西,日本通过多元化获取关键矿产和拓展新能源合作,巩固其在前沿产业的竞争力。

日本在开展资源外交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参与美西方主导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面临“三难选择困境”,与沙特在关键矿产等领域的合作面临多重外部变量与结构性挑战,在非洲矿产布局上面临该地区国家的体制性掣肘与信任困境,在打造全球关键矿产二次原料循环利用技术强国方面亦面临核电重启与综合安全战略的双重困境。

(五)结 

在产业结构转型、资源政策收紧、大国战略博弈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正经历从单纯的市场分工向多层次、政治化博弈格局的深刻演变。为了应对冲击,日本采取了“精细化”资源外交战略,旨在确保关键矿产产供链的稳定与安全,提升供应链的控制力和自主性,从而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争取更有利的位置。自日美贸易摩擦以来,日本大部分时间是日美同盟下的“被调整者”或“追随者”,但从日本资源外交新动向来看,日本显然善于“借势”和“造势”。日本“借势”以稳固现有供应链和经济安全基础,“造势”以推动自身在资源回收、新燃料技术等领域的标准输出与规则制定,但也因此更加深度地置身于美国地缘战略的对华竞争阵营之中。日本的处境体现出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多重张力,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调整并非仅由单纯的市场力量驱动,也不仅仅是传统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而是被大国博弈与权力政治悄然塑造。在美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塑造世界经济规则、限制他国崛起的逻辑之下,西方经济学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阐释掩盖了更深层的权力政治操控。如果日本一味追随美西方的“去中国化”路径,那么其推进脱碳化与保持经济稳定的努力将陷入“三难选择”困境,最终导致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更趋不安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若日本选择重新定位自身战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利益为导向,则可在地缘战略的动态博弈中寻求经济与政治利益的发展空间,利用技术创新的独特优势推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格局朝着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这一选择并不意味着日本将迈向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在全球能源转型日趋复杂、多元的时代,日本仍有机会通过理性审思与技术突破,在大国竞争和秩序重塑中为自身及全球经济的稳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406626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