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李金凤:压缩现代化视角下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演变及其时空特征

作者:李金凤     时间:2024/11/7 13:59:05

(通稿)北京8月 日电 题:压缩现代化视角下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演变及其时空特征

作 者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李金凤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李金凤《日本学刊》2024年第3期发表《压缩现代化视角下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演变及其时空特征》(全文约2.3万字)。

 

 

李金凤认为:女性主妇化是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过渡性产物。其本质在于,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这些国家出现了家庭生产功能和再生产功能分化以及职住分离的现象,并逐渐形成“男性生产劳动、女性再生产劳动”的性别角色分工体系,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再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

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女性主妇化现象。日本学者落合惠美子曾根据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等提出的以1970年为界的第一现代化和第二现代化两个连续性阶段,指出欧美国家在第一现代化阶段形成了男女性别角色分工的女性主妇化现象,在第二现代化阶段实现了去主妇化。但同时,落合与韩国学者张庆燮都认为,贝克等提出的两个连续现代化阶段是基于欧美国家的情况而提出的,不符合东亚各国的现代化过程,并提出了有东亚特色的压缩及半压缩现代化模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压缩现代化视角,通过对比英美等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女性主妇化进程,纵向系统梳理日本女性主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分析日本现阶段女性主妇化的趋势、问题及应对措施。这一研究也可为了解中国女性离职承担家庭再生产劳动的情况提供有益参考。

(一)日本时空压缩的现代化模式

张庆燮基于贝克等提出的第一现代化和第二现代化,认为东亚各国在时空维度上都以高度压缩的方式进入第二现代化,呈现出糅合了传统、第一现代化和第二现代化等不同历史和空间元素的压缩现代化。他进而构建了由时间—空间和浓缩—压缩两条轴交互构成的五个时空维度分析框架。本文将在分析日本女性主妇化演变的基础上,借助这一框架对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

(二)压缩现代化模式下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演变历程

欧美国家(以英美为代表)的女性主妇化通常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世纪中期到二战结束的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和二战后至20世纪8090年代的阶段性主妇化时期。日本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女性主妇化现象,但由于其压缩现代化模式,这一演变过程充满了独特的压缩现代化特征。

1.日本女性主妇化的诞生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40年代)

日本现代化从资本原始积累开始就是以压缩的方式进行,形成了一种半封建性质的寄生地主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这两个完全异质的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结构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8901909年间,日本城市地区人口聚集显著,出现了“男性从事生产劳动,女性专注于再生产劳动”的中产阶层。该阶层的这种性别角色分工意识形态在1898年的《明治民法》等法律政策颁布以后,也在日本全国得以普及。这一时期的日本女性就业模式呈现出从左高右平的“马背形”曲线逐渐演变到M型曲线。这种曲线的形成标志着日本女性阶段性主妇化现象的出现。

2.日本女性主妇化的大众期(20世纪50—70年代)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转换。而产业结构转换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日本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此外,日本的配偶税收扣除制度、基于男女生物学差异的教育理念和“三岁神话”育儿理念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也进一步助推了家庭主妇的普及。女性主妇化的代表性就业模式,在日本的这一时期,形成了更为清晰的M型就业曲线。换言之,日本没有出现生涯性主妇化,而是形成了仅在结婚至育儿期就业率下降的阶段性主妇化,只是其普及程度比二战前更广泛,标志着日本进入了女性主妇化的大众期。

3.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模式转换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10年代)

    随着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转换到第三产业,女性雇佣人数增加、M型就业曲线的底部不断上升右移。但曲线底部的右偏上移并不能完全代表女性主妇化的趋势。根据日本政府相关统计数据,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头十年依然处于阶段性女性主妇化时期,只不过主妇化模式从结婚前后离职模式逐渐转换为生育前后离职模式,而21世纪10年代中期以后,生育前后离职模式的主妇化趋势也呈减弱倾向。

综上所述,日本女性主妇化从明治中后期开始出现,贯穿其压缩现代化进程,经历了诞生期、大众期和模式转换期三个阶段,21世纪1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向去主妇化的方向发展,整个过程持续了100多年。

(三)日本女性主妇化演变的时空特征

1.物理时间的压缩与延伸

日本女性主妇化现象在时间上压缩了英美等欧美国家的生涯性主妇化阶段,同时延伸了阶段性主妇化阶段,使得其演变历程同时具备压缩性和延续性两种相反的特征。

2.文化意识的挤压与并存

日本在追赶型、压缩型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特征并存。日本女性主妇化的历史演变中也涵盖了日本压缩型第一现代化特征和第二现代化特征;同时,婚育文化保持着第一现代化特征,文化意识形态又呈现出杂糅了传统、第一现代化特征和第二现代化特征的复杂性。

3.政策空间的脱节与衔接

二战后至今,日本的女性劳动政策、育儿支援政策以及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之间存在相互矛盾和脱节现象。这些政策在促进女性主妇化和去主妇化的过程中缺乏整合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又相互交织、彼此镶嵌,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家庭角色和流动劳动力角色。结果导致日本女性主妇化在大众期和模式转换期的演变历程中,很难实现家庭和职业角色之间的平衡。

4.性别意识形态的多样和错位

尽管日本在二战后推行了性别平等政策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性别平等度依然远远落后,性别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倾向,且与现实形成割裂错位。日本在公私领域的性别差距依旧较大,导致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就业和私人领域的家庭角色之间难以平衡。

5.时空压缩引起的社会失衡

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时空压缩特征与社会失衡现象密切相关。这种社会失衡不仅体现在性别角色分工上,也反映在政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脱节中。日本在压缩现代化进程中,并没有对传统秩序进行创造性继承或接替取代,而是在保留部分传统的同时将其压缩融入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既延续了压缩版的第一现代化制度、价值观和关系,又导致了传统、第一现代化与第二现代化之间偏执、脱节和功能失调的对立关系。

(四)结语

日本女性主妇化现象经历了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诞生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众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模式转换期。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女性主妇化只经历了阶段性主妇化和去主妇化两个阶段,呈现出独特的时空压缩与延伸特征。在此过程中,时空维度方面表现出第二现代化阶段在压缩传统和第一现代化的同时,又延续了传统和第一现代化的制度、价值观和特征,最终导致了挤压与延伸两个矛盾性特征的出现。日本在传统、压缩版第一现代化与第二现代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脱节,同时也存在着性别意识形态与政策、现实之间的不对称性。日本女性主妇化现象所呈现的时空高度压缩又延伸的冲突性,导致了日本至今仍然延续着性别角色分工体系,并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失衡。要解决这些问题,日本需在公私领域内同时推动性别平等,构建性别平等文化,确保男女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这样或可打破公私领域的性别分工,逐步缩小男女之间的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022534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