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刘洪钟、周帅: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中日关系因素
作者:刘洪钟 周 帅     时间:2016/12/20 10:16:35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洪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周帅在《日本学刊》2016年第6期发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中日关系因素》(全文约2.6万字)。

    文章认为,美元体系带来的货币困境、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共同促成了东亚国家对于货币合作的强烈需求;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历史赋予了“10 3”主导、大国竞争、“东盟方式”等三大特点,其中中日竞争与合作是东亚货币合作内生驱动力的关键,在合作制度层面与金融一体化层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中日两国需高瞻远瞩,妥善解决政治分歧,在“互联互通”理念下协同推进东亚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势头疲弱,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银行等纷纷强推负利率政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充满不确定性,东亚国家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凸显。欧元区应对危机的资金渠道多元化引人注目,作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区域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再次受到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大都认为东亚货币合作具有危机推动型的特征,使人忽视了对内生驱动因素的发掘,也因此不能清楚认识到,所谓的危机只是美元体系困境的突出表现。其实,这种困境诱因一直存在,中日关系作为东亚货币合作发展的核心内生驱动力,是决定这种诱因能否起作用的关键。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东亚货币合作具有内生驱动因素。学者们大都不否认这一点,但“危机推动型”的标签使得对内生驱动因素的探索被弱化,进而不能更准确地认识东亚货币合作的全貌。本文将从美元体系给东亚经济带来的三大困境入手,结合东亚货币合作可能带来的益处,探寻东亚货币合作的内生需求。

    东亚地区波浪式的增长奇迹,一定程度上源于快速推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此发展进程的背后,一个长期被东亚各国忽视的问题是“东亚奇迹”其实是在美元体系下实现的。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内生地导致东亚经济陷入三大困境,即货币困境、制度困境和结构困境。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爆发,使得这三大困境对于东亚经济所蕴藏的巨大风险逐渐呈现。由此,摆脱三大困境成为东亚国家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的强烈需求。

    面对美元体系带来的三大困境,东亚货币合作势在必行。第一,有助于减弱货币困境,稳定金融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经济一体化。第二,减弱制度困境,完善地区危机救助、防范机制,提升东亚地区发言权。第三,摆脱结构困境,促进国内改革。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内生动力

    三大困境激发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内生需求,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则直接触发并加快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纵观东亚货币合作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赋予的三个显著特点,其中蕴含着强大的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的内生动力。本文拟由此着手,探寻东亚货币合作内生驱动因素中的内生动力,进而验证中日竞争与合作是核心驱动因素。

    历史赋予了“10 3”(APT)机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主导性特征,这表现为东亚货币合作的重要进展都是在APT框架下完成的。其主导性是地区合作历史发展所赋予的,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偶然。东亚货币合作被历史打上了大国竞争的烙印。在亚太和东亚地区合作历史实践中,中日美三国对于区域合作领导权的争夺,深刻影响了东亚货币合作格局。东亚地区的大国利益纷繁复杂,东盟从诞生之时起就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与发展,但也正是因为大国的相持不下成就了东盟表面上的领导权,使“东盟方式”成为东亚地区合作的主导行为规范。历史赋予东亚货币合作的这三大特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10 3”作为主导机制,“东盟方式”蕴含其中,这既是历史因素造就的,更是大国间的博弈促成的,它们从不同方面共同作用于东亚货币合作的实践。

    “10 3”作为主导机制,是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行为体,影响着合作推进的速度和效率,但当前APT框架缺乏一个可以有效统合货币合作各方面事宜的常设机构,使之不能为合作提供最优速度,可见在合作制度层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东盟方式”作为合作的主导逻辑,约束着货币合作领域需大国领导的现实,使东亚货币合作在深度上受到制约。从某种程度来说,两者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前进具有延缓性。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大国竞争塑造着东亚货币合作的格局和走向,推动着具体议题的发展,是合作前进的主要动力。考虑到中日是东亚地区重要大国,加之1997年之后东亚货币合作几个重大议题的实践证明,中日共识是决定议程成败的关键,中日关系成为东亚货币合作最核心的推动力。另外,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来看,主导机制和主导逻辑在短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较难改变,且对其的完善作为一项议题也受中日竞合的影响,而中日关系相对来说是处于动态的,所以中日博弈就成为理解1997年之后东亚货币合作前进与停滞的关键因素。

    (三)中日围绕东亚货币合作的竞争现状

    在明确中日关系因素为核心驱动力后,本文拟以此为着眼点,考察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中日竞合。本部分将首先考察中日围绕东亚货币合作的竞争。

    中日是东亚地区的两大强国,先后提出了本币国际化战略,两国的货币国际化之争是很难避免的。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然发展,也需政治上的有意推动,不仅需要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也需要推进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所以,围绕货币国际化的竞争,要从经济到政治、从国内到国际的多维视角来考察。首先,从货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来看,中日存在本币亚洲化的战略冲突。其次,从国际分工和贸易结构看,日本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随着两国不同的经济增长态势,这种优势在不断缩小,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压缩了日本的优势。再次,从政治基础来看,中国整体上强于日本,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相比日元国际化具有更大的动态竞争优势。

    考察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五个重大议题中的两个失败案例——“亚洲货币基金”倡议和建立“亚洲货币单位”的失败,可以揭示出:中日两国只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对方利益的行为将使东亚货币合作陷入囚徒困境,两国的竞争行为直接损及区域货币合作进程与自身利益。

    从中日货币国际化之争中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货币国际化在东亚地区确实存在竞争,而且不断朝着有利于中国的一方转变。但是,如果把美国纳入考虑,情况将有所不同。在战略选择上,美国视维护美元霸权为核心利益,东亚的“去美元化”是美国不能坐视不管的;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结构方面,美国占据着金融业的比较优势,并且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加上美国为东亚提供着最大的商品销售市场,使得中日在这方面的相互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在政治基础上,从军事实力与政府治理水平看,美国远远超出日本和中国,从外交基础方面看,美国一直以轮轴—轮辐模式在政治与军事领域居于东亚的中心位置,“亚太再平衡”战略又巩固了美国在东亚的政治军事存在,显然在政治基础上中日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美国的存在,使中日两国的相互货币竞争优势黯然失色,即便一方享有一定优势,但在美元霸权之下,这一方的货币国际化空间也会被大大压缩。根据河合正弘和维克托的研究,美元仍是东亚地区的主导锚货币,并没有出现近期许多观点提到的人民币区。不过,他们对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货币篮子中权重的估计也发现,近年来人民币在东亚的重要性确实不断提高,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日元地位的下降。可见,人民币与日元存在竞争,并且人民币已经开始夺取日元的份额,但是美元依旧保持着主导地位。从中日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主导权之争来看,两国间的分歧是造成东亚货币合作失败的重要原因,如果两国不能达成妥协,将使合作进程停滞不前,双方都将失去摆脱美元霸权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美元体系下,中日两国货币竞争只是在狭小空间内的零和博弈,就算一方取胜也难以动摇美元的主导地位。中日的货币实力大体相当,单独与美国相比都相去甚远,所以两国都没有实力单独挑战美元霸权,但是两者实力相加又能大幅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达到制衡的实力门槛,使两国合作制衡美元霸权成为可能。这一切都说明,要挑战美元体系,必然需要东亚货币合作,而只有非单边推动型的货币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四)中日合作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与实践

   虽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中日合作并非前途暗淡,而是大有可为。第一,在政治上可互助。日元国际化要实现真正的发展,需要日本获得真正的政治大国地位,一是政治独立,摆脱美国影响,二是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这些都需要同中国的合作。中国也需要借助与日本的合作来制衡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并且可能减少日本对中国货币盟友的分化。所以,两国在这方面的利益应是一致的。第二,在国内经济上可协调。中日两国都处在国内经济结构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国内政策存在溢出效应,所以需要紧密的货币政策与汇率协调,才能使政策发挥预期的效用。第三,在本币国际化上可共进。如前文所述,在美元体系下,双方竞争得益有限,合作才是共赢出路。中日汇率协调合作,有助于稳定汇率,降低交易成本与投资风险,有利于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加东亚国家对人民币与日元的使用。中日合作推动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成功案例和实证分析都印证了这一点。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111971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