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苏杭: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网络化发展及启示
作者:苏 杭     时间:2015/5/2 23:35:31

  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苏杭在《日本学刊》2015年第2期发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网络化发展及启示》(全文约1.6万字)。

  苏杭认为,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推动着产品由“一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将分散的区域生产网络连接成全球生产网络。在此背景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和领域上都实现了突破,在企业层面,伴随日本企业海外分支机构采购—销售模式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新态势。目前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时期,应借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延续产业优势,推动海外分支机构的本土化,积极嵌入全球生产网络。

  苏杭在文章中指出,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一国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需要将异质性的企业布局在不同的生产区位上,以确保本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保持向上攀升的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日本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参与者。为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本企业不断努力在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对外直接投资(FDI)是企业嵌入地区及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路径之一,为更好地嵌入地区及全球生产网络,日本的FDI也呈现出一些新动向。

  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探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加速扩张背景下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采购—销售模式的转换。研究发现,日本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成功地嵌入全球几个最主要的地区生产网络,在本土经济外编织起一张“离岸经济”的大网,并通过对地区生产网络的嵌入与连接使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范式。在这一网络化的链式分布结构中,位于日本本土的日本跨国公司通过向海外当地法人提供产品策划、核心技术及零部件进而与亚洲、北美、欧洲三大地区生产网络形成功能连接,构建起网络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新范式。

  一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网络化发展的宏观视角

  2005年,日本的对外经济结构发生重要转折,当年日本的所得收支盈余超过了贸易盈余,标志着日本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国家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家,日本向成熟债权国迈出了第一步。面对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少子化趋势的加剧以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日本政府在2007年版的《通商白皮书》中提出“贸易投资立国”战略,希望借助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驱动,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日本企业利用价值链在全球延展细化的契机,积极参与海外生产网络的构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由此呈现出一些新动向。

  (一)投资规模整体呈快速增长态势

  自2005年以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呈快速增长态势,投资额由2005年的454.61亿美元攀升至2013年的1350.49亿美元,增加了1.97倍。其间,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和201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度出现了萎缩,投资额锐减至572.23亿美元。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急速反弹,当年大幅跃升至1088.08亿美元,重登千亿美元门槛。东日本大地震所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断裂推动着日本企业加速把附加值较高的事业转移到海外以分散风险,这是大地震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飙升的原因之一。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促使国际投资者在美元和欧元之外寻求安全资产,助推了日元汇率的走高,这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反弹的另一原因。2012年底安倍晋三重新执政,拉开了“安倍经济学”的序幕,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之下,日元出现大幅贬值。一般认为,货币贬值不利于对外投资的发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日元大幅贬值的前提下,2013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竟然逆势增长,较上年大幅增长10.37%。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张以及日元贬值下日本对外投资的逆势增加,折射出日本企业顺应经济结构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反应。在国内经济长期低迷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已将生产布局与全球生产网络整合起来,用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模式来抵消日本国内需求低迷以及人口老龄少子化所带来的负效应,通过海外布局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面向欧美的跨国并购渐趋活跃,“软银”并购美国移动通信企业Sprint,三得利并购美国威士忌BEAM公司等,都反映出日本企业通过并购海外优质资产以获取营销渠道,进而扩大在欧美市场布局的考虑。

  (二)投资地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地区生产网络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度主要围绕北美和东亚展开,其中,在北美地区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扩大海外市场,属于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在东亚的投资则主要是为了利用亚洲国家(主要是东盟国家和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增强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属于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而伴随价值链在全球的逐步拓展,日本企业开始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为目标布局海外投资,其投资流向随之发生变化。

  1.对北美和欧盟投资的占比增加

  2013年日本对北美地区的投资额达到了465.05亿美元,占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4.44%,北美因此成为日本第一大海外投资市场。其中,对美投资额达到创纪录的400.41亿美元,继1992年之后时隔20年日本再次跃居对美直接投资国首位。此外,日本对欧盟投资也呈快速增长态势,投资额由2005年的78.72亿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309.99亿美元,占日本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95%。在欧盟内部,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和爱尔兰是日本投资最多的五个国家,占日本对欧盟投资总额的93.47%。

  日本对美欧直接投资的增加与日本企业加速推进跨国并购活动密不可分。尽管日元贬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并购成本,但对于日本企业而言,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容量、营销渠道增加以及全球价值链攀升等收益要远大于日元贬值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安倍经济学”的实施以及消费税率的上调,制约着日本国内需求的复苏,到海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成为越来越多日本企业的选择。鉴于海外生产比率持续上升所导致的生产设备海外转移已进入下行通道,跨国并购就成为日本企业扩展海外事业的主要途径。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安倍经济学”实施后日本政府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日本企业的资金普遍比较充盈,这给日本企业发起跨国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2.对亚洲的投资向多元化发展

  伴随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地区内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以及市场空间的扩大,日本对东亚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迅猛,2005~2013年间,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由50.02亿美元跃升至236.19亿美元,增幅达372.19%。同期,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则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001年入世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吸引着日本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要素成本上升迅速,推动着价值链低端环节向外转移,其中就包括部分在华投资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日本对华投资持续增加的局面被打破。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已经引发了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投资意向的变化。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2014年7月以1000家日本制造业企业为对象所做的海外投资首选国调查,中国位居第三,排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之后。可见,东亚生产网络中的中国与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正推动着日本企业调整其在亚洲的投资布局,日本对亚洲投资的空间分布将趋于多元化。

  (三)投资领域以非制造业为主

  战后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在奠定日本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同时,也塑造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时至今日,以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为代表的制造业仍然在日本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也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中制造业就业占比仅次于德国的国家。日本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奠定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的基本格局,也催生了像丰田汽车这样优秀的国际化企业。然而,这一格局在2008年发生了逆转,当年日本对非制造业的投资额一举超过制造业。此后,除2011年受东日本大地震的短暂影响外,日本对非制造业的投资均超过了制造业,尤其是2013年,日本对非制造业的投资额已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8.55%。

  非制造业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源自日本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全球价值链的拓展带来了迂回生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跨国公司在全球协调和整合价值链方面的难度。面对不断增长的针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日本企业开始加大生产性服务投资,带动了非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从实际投资情况看,在生产性服务投资中,金融保险业和通信业占比较大,分别占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28.84%和25.29%。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信业,2005年以来日本通信业海外直接投资额增长了1267.76%,一跃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二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网络化发展的微观视角

  如前所述,价值链在全球的延伸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原有样态,也将企业间的竞争由点对点的竞争切换到整个价值链条的竞争。为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局面,日本企业加快了对全球市场的布局,以吸纳和整合全球市场的最优资源。伴随日本企业全球布局步伐的加快,日本海外生产的比率不断攀升。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12年度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已达20.3%,为历史最高水平。在制造业内部,运输机械部门的海外生产比率最高,为40.2%。海外生产比率的不断上升,预示着海外资源和市场对日本经济重要性的持续上升,同时也意味着日本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对全球生产网络参与度的加深。

  (一)区域营销网络、区域生产网络与FDI的网络化

  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流程的条块化,促使跨国公司在最有竞争力的地点实现其生产任务。对日本而言,国内人口老龄少子化趋势加剧所导致的需求萎靡,更加凸显了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为巩固在海外当地市场的地位,日本企业一方面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海外生产的比率,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区域营销网络和区域生产网络来强化FDI的网络化,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网络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全球价值链网络是全球价值链上价值环节纵向分离以及不同价值链间价值环节横向重组的产物,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即网络租金。日本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借助全球价值链网络在各区域生产网络间的延伸和拓展来实现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结构变迁,推动全球子公司之间的分工合作、知识共享和信息互通,最终实现了FDI的网络化发展。

  格里芬(Gary Gereffi)曾经从驱动力视角出发把全球价值链划分为生产者驱动和消费者驱动两种类型,伴随海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全球价值链逐渐从生产者驱动向消费者驱动转变。在此背景下,日本企业开始着手加速构建区域营销网络,通过缩短与目标市场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来节约物流支出,使产品能够以低廉的成本送达消费者手中。与此同时,区域营销网络的建立还有助于针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偏好,提供即时的、有针对性的顾客服务,进而提高日本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构建区域营销网络的同时,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还加快了构建区域生产网络的步伐。由于区域生产网络是全球生产网络的一部分,因此构建区域生产网络并将其连接到全球生产网络,有助于日本企业有效地利用时间经济效应和空间集聚经济效应。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通过在不同的地理区位构建地区生产网络,提升地区生产环节的增值功能,优化了日本FDI在全球的空间布局,在充分发挥各地区要素优势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球价值链网络的增值。

  (二)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的采购—销售模式

  如前所述,日本企业通过构建区域营销网络和区域生产网络来强化FDI的网络化,因此,要了解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网络化发展,就需要探究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构建区域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即本土化的采购—销售模式的具体情况。

  从采购模式看,与2003年度相比,日本制造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地区内采购比例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尤以欧洲地区增长最为明显。整体看亚洲、欧洲、北美三大地区生产网络的地区内采购比例均超过60%,其中,尤以亚洲地区的地区内采购比例最高,达到了71.0%。数字的变化反映了日本制造业企业在亚洲市场本土化战略推进的效果。

  以丰田汽车为例,继2013年在华设立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TMEC)之后,丰田公司又宣布将于2016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最关键的部件——电池的在华生产,以取代以往自日本进口之后在中国装配的做法。此外,丰田还计划2015年开始生产的卡罗拉(Corolla)和雷凌(Levin) 50%的零部件都由中国市场直接采购。丰田此举意在通过中间产品的本土化采购来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从而控制生产成本,以应对中国市场上欧美以及韩国车企的激烈竞争。

  从海外分支机构对产自日本的中间产品的采购比例看,三大地区生产网络均呈现出下降态势,其中欧洲地区下降最为明显,由2003年度的37.6%下降至2012年度的28.6%,跌幅达9%,其后依次是北美和亚洲,跌幅分别为5.1%和3.9%。对源自日本的中间产品采购比例的下降与产品内分工深化导致的生产条块化密切相关,条块化生产提升了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的价值链功能,推动海外当地法人对区域内的价值链进行重组与协调,以投入的本地化来迎合海外当地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

  从销售模式看,日本制造业海外分支机构地产地销的特点突出,其中亚洲地区为75.4%,欧洲地区为84.2%,北美地区最高,达到93.7%,这反映出日本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市场寻求型的特点。与亚洲相比,日本在北美以及欧洲地区直接投资的水平型特点更为突出。从时间推移看,亚洲地区地产地销的比例呈增长态势,由2003年度的70.1%上升至2012年度的75.4%;欧洲地区则呈明显下降趋势,由2003年度的94.3%下降至2012年度的84.2%;北美地区的变化较为平缓,由2003年度的95.3%下降至2012年度的93.7%。这种差异性的变化,凸显出亚洲在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地位的上升。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配套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强以及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促使日本企业日益重视亚洲生产网络在其全球价值链战略中的地位,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就是亚洲市场地位上升的结果。从海外生产的产品返销日本的情况看,亚洲地区的返销比例最高,达到18.6%,这说明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相比,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仍具有一定的效率寻求型的色彩。

  日本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本地化销售数据的背后,是产品异质化所导致的市场竞争加剧。伴随产品的细分化,以往那种由一国生产、全球销售的“标准化”的产品已很难满足各地消费者日趋多元化的消费偏好,最大限度地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热点。以日本海外生产比例最高的汽车业为例,为应对中国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本田汽车针对中国市场投放第九代“雅阁”、本土化车型“凌派”、合资自主品牌“新理念”以及统称为“FUNTEC”的新技术,这种“本地研发、本地制造、本地销售”的模式赋予了本田汽车追踪本地消费者需求动态的能力,使其在2013年中日政治气候不佳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在华销售同比增加25%的佳绩。

  全球价值链网络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分散与集聚相结合,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分散化,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国际生产链条,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围绕区域集聚的特征日趋明显,已形成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路径依赖。日本企业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实现与这些中心区域的对接,同时日本企业海外当地法人通过本地化的采购—销售模式嵌入到这些中心区域,这样一来,位于日本的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构建起网络化的链条体系,在适应全球价值链发展要求的同时,实现了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目标。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