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郭延军: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思想: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作者:郭延军     时间:2021/11/22 11:24:06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延军在《日本学刊》2021年第5上发表《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思想: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全文约3千字)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的很多国际战略思想,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今天看来,很多重要思想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现实启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是否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是否内部统一了思想、是否坚持了实事求是、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是决定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向前推进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行简单梳理,并结合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一、从《论持久战》看当前中美关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不同观点。为统一思想、制定正确的对日作战方针,在1938年5月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出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但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解决了如何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通过制定正确战略取得斗争胜利的问题。

当前中美竞争激化,尽管发生全面战争的风险很小,但影响深远。如何在中美竞争中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进程,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赖于客观、理性分析中美竞争态势,并据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美战略。总体而言,当前的中美竞争仍属于一种不对称结构。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接近美国,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也不断缩小,但美国在高科技、军事、金融、互联网、国际话语权等领域仍具有显著优势。中美关系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一状态可以称为“新常态”。“新常态”呈现出三种具体形态:一是全面性竞争。从美国出台的一些报告不难看出,美国已经发起了所谓全路径(全政府、全社会、全文明、全方位、全世界)的对华打压。二是选择性合作。过去,中美合作领域覆盖面宽,合作逻辑主要是基于绝对收益考虑。现在,无论是在合作领域的选择上,还是在合作收益的考虑上,中美合作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合作领域上,更多地表现为基于责任和成本分担的选择性合作,比如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以及在中国周边地区打击毒品犯罪方面的合作等;在合作逻辑上,则更关注相对收益。三是有限性对抗。在涉及中国及周边主权安全问题时,中美都会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尽管美国对华政策工具丰富,但在关乎主权等中国核心利益方面的政策工具使用仍十分谨慎。在这方面,中美之间可能会出现一种有限对抗的态势。在中美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应保持战略信心和耐心,逐步改变中美实力的不对称关系,从而最终取得这场斗争的伟大胜利。

 

二、从“中间地带”思想看当前中国周边外交

二战结束初期,美苏争霸初现端倪,世界面临新的战争风险。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中间地带”思想。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196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1964年,他进一步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中间地带”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基础。

当前中美竞争使得中国周边地区也出现了两个“中间地带”。一个“中间地带”是美国的亚太盟国,在政治安全上倾向美国,在经济上受中国影响,例如澳大利亚等。对于这些国家,中国应开展务实外交,尽量以经济和市场手段维持经济“压舱石”效应。另一个“中间地带”是东盟。在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东盟作为“中间地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国应以综合手段充分利用或者争取这个“中间地带”。东盟的制度性权力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国应进一步支持和发挥东盟作为制度平台的作用,牵制美国对华遏制战略。这要求中国继续坚持“过程导向”的合作路径,维护以东盟为中心的亚太合作框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地区问题上采取“去美化”思路,推动地区治理向纵深发展。在经济上,坚持以互利合作为抓手,继续巩固中国—东盟经济“压舱石”效应。在安全上,从地区危机管理的视角去规划管理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形成符合本地区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认同。

 

三、从“猫论”看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

“猫论”是1962年中央讨论“包产到户”时邓小平提出的,他用“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述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1985年,邓小平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也随之扩大到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猫论”以诙谐幽默的话语解决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具体来说至少有三个重要意义:解决了中国道路姓资姓社的重大理论问题,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生产力;增强了中国道路的国际接受度,为中国融入国际体系扫清了思想障碍;提升了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魅力和国际话语权。

当前,中国正经历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个别西方国家为阻止中国发展进程,恶意挑起意识形态之争,动辄抹黑、甩锅中国,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在这一场国际话语权的严峻斗争面前,中国如何应对?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主动挑起意识形态之争,但同时也应讲究斗争策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具体而言,通过强调全球“共同价值”而非西方“普适价值”,维护“基于宪章的国际秩序”而非“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强化中国崛起对世界秩序的“稳定性”和美国衰落对世界秩序的“破坏性”,明确中国不会走西方“国强必霸”的道路、“国霸必衰”是历史普遍规律,从而不断加强中国国际叙事主导权。

 

四、从中国多极化主张看未来世界秩序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一直坚定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历史证明,多极化不但有利于中国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和平。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和地区集团的集体崛起,成为多极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球化、多边主义、地区主义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任何违背世界潮流和发展大势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对于当今中美关系,较多观点指向中美竞争,甚至中美争霸。“修昔底德陷阱”“新冷战”等概念,都有两极对抗的含义。但是,以物质性实力界定权力之极的时代已经过去,非物质性力量的分量日益加重。而非物质性力量的分布远远不是两极可以表现出来的,世界政治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阶段。未来国际格局将进一步由垂直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其结果可能会形成以综合实力为基础、以制度性权力为核心的新的世界秩序。积极主动塑造和推动多极化进程,对中国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中国推进周边外交和全球治理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591434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