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陈月娥:日本共产党关于“天皇制”的认识

作者:陈月娥     时间:2019/10/24 14:11:09

上海财经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陈月娥在《日本学刊》2019年第5期发表《日本共产党关于“天皇制”的概念形成、嬗变与认识变迁》(全文约2.3万字)。

 

陈月娥认为,“天皇制”是认识和把握日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既往关于“天皇制”的众多研究几乎都把“天皇制”当成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概念,而对“天皇制”概念本身未做深入探讨。面对日本从平成进入令和、“天皇制”在新时期可能出现新的趋势,我们很有必要追溯历史,深入探讨“天皇制”概念的形成和演变等问题。这不仅可以弥补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的不足,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有助于准确把握“天皇制”概念的历史本质与意义,认识其二战之后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走向;其二,有助于我们对“天皇制”的现实走向保持清醒认识,始终警惕日本保守势力一贯企图政治利用“天皇制”的行径;其三,有助于准确理解日本共产党与“天皇制”进行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日本共产党对于“象征天皇制”的认识变化及其现实意义。

 

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武装下,开始了全面揭露近代日本国家政治体制的本质并与之斗争的理论实践活动。“天皇制”概念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由日本共产党首先提出并使用的。在1931年之前的日本话语空间,无论是外国文献的日语译文,还是日本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公开及非公开刊物,一直都使用“君主制”来表述近代日本国家形态。笔者研究发现:“天皇制”一词最早出现于1931年1月25日,在使用“天皇制”一词之前,“天皇制度”早在1929年3月20日就已开始被使用;在1929年至1930年间,“天皇制度”和“君主制”两词并用,“天皇制度”并未完全代替“君主制”。1931年1月25日之后,“天皇制”一词在日本共产党的文献中固定下来,完全替代了“君主制”。“天皇制”(Mikado System)一词远比脱离日本话语空间的英语译文“君主制”(Monarchy)更直白、更富现实感,也更能表述日本国家权力的本质。同时,“打倒天皇制”的革命口号也比“打倒君主制”更响亮,更具鼓动性和冲击力。因此,基于对近代日本国家性质和权力结构的本质认识,日本共产党从反对解党派和劳农派的革命需要出发,开始用“天皇制”一词替代“君主制”来表述近代日本的国家政权形态。应该说,“天皇制”概念的形成既是日本共产党对于日本近代国家政权结构之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日本共产党与党内的解党派和劳农派进行激烈政治斗争的结果。不过,1945年之前,“天皇制”概念的使用仅限于日本共产党的地下刊物《赤旗》,其最终现身于阳光下并获得日本社会话语通行权,则是二战结束之后的事情了。

1945年10月,刚刚出狱的德田球一和志贺义雄等日本共产党人在《赤旗》复刊后的第一卷第一号刊登《告人民书》一文,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打倒天皇制,建立基于人们意愿的人民共和政府”。《告人民书》一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意义在于不仅启动了战前秘密使用的“天皇制”一词,促成该词在战后日本公共话语空间的广泛传播;而且还提出了战后日本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认识和处理“天皇制”。从话语空间来看,《告人民书》刊登以后,“天皇制”一词很快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共享的政治术语;但保革两派对其内涵有不同认识,“所说的‘天皇制’指代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历史事实”。

当日本共产党积极呼吁战后日本应当“废除天皇制”时,日本保守势力却大肆宣扬要拥护“天皇制”。虽然他们也使用“天皇制”一词,但其表述内涵却迥异于日本共产党的“天皇制”概念。保守势力通过模糊和美化“天皇制”概念,不仅从根本上消解了“天皇制”概念所具有的反动性、封建性和侵略性,同时也为开脱“天皇制”以及昭和天皇的战争罪责提供了托词。围绕战后日本如何认识和处理“天皇制”问题,日本社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势力对“天皇制”概念各自表述、为我所用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天皇制”一词获得了普遍话语权,作为表述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的概念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与此同时,其原有概念所指涉的封建性、政治反动性和军事侵略性逐渐被有意消解,内涵不断被肢解或扭曲,最终成为指涉“以天皇为最高权力者的日本国家体制”的广义性概念;而日本共产党所提出的“天皇制”原有内涵反倒成为狭义概念,必须冠以“近代天皇制”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从二战结束后至1955年日本共产党六中全会,日本共产党依然沿袭《三二年纲领》的认识框架,未能清醒把握战后“天皇制”的性质以及正确认识战前与战后“天皇制”的差异性和连续性,而是将“废除天皇制”视作其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要求之一,并坚持要通过武装斗争来打倒废除“天皇制”。

1955年至2003年,日本共产党在“天皇制”的性质认识和斗争策略等方面出现了显著变化。在日本共产党看来,“象征天皇制”已丧失战前的权力独立性和绝对性,演变为宪法制约下的资产阶级君主制,但仍然具有准宗教的功能,在日本人的精神、伦理和社会生活层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天皇成为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资本家进行政治、思想统治以及复活军国主义的工具。在斗争策略方面,日本共产党不再将“废除天皇制”作为日本共产党当前主要的革命目标,而是将其视作日本实现人民共和国过程中的一个中长期任务。同时,日本共产党把“克服天皇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并与其复活做斗争”视作当前重要的行动纲领之一。

2004年日本共产党全面修订党纲为标志,日本共产党对战后“天皇制”的认识、态度和立场出现了根本性变化,从坚决反对和否定“天皇制”转为事实上认可“天皇制”,进而转向尊重天皇制,并在党纲中删除了“废除天皇制”的战略目标。尽管日本共产党表示事实上认可并尊重“天皇制”,但并未放松对“天皇制”以及天皇中心主义可能被政治利用的警惕性。日本共产党之所以做出上述改变,不仅是为了顺应民意,更是为了积极阻止日本政府加紧修宪的倒行逆施。这充分反映出日本共产党以维护《日本国宪法》为准则,面对“象征天皇制”的现实问题,采取了更加灵活务实的监督和制约措施。

21世纪以来,日本共产党已经认可并尊重“天皇制”的合法性存在,但在“天皇制”的存废问题上,仍不放弃在恰当时机“废除天皇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保守势力和很多学者看来,日本共产党的这一举措或许已经不合时宜,而且完全与日本社会脱节。但笔者认为,该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首先,所谓战后“象征天皇制”是在承继战前“天皇制”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无论保守势力如何别有用心地粉饰和美化战前“天皇制”,其政治反动性、封建性和军事侵略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象征天皇制”未对战前“天皇制”进行彻底清算和反思,二者之间联系紧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而否定和忽视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其次,尽管“象征天皇制”下的天皇不再具有战前天皇那样神圣至上的地位和绝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日本国宪法》规定的天皇的象征功能仍能借助日本传统文化的力量,使得天皇在宗教、伦理和精神等层面对日本国民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只要“象征天皇制”存在,便有可能成为日本反动保守势力政治利用的工具。再次,《日本国宪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皇位世袭,天皇和皇室成员的生活费用出自日本国民税收。这些规定显然与《日本国宪法》规定的人人平等和民主主义原则相违背,“天皇制”并不符合真正彻底的国民主权的民主主义机制。因此,深刻认识“天皇制”概念的历史本质和演变轨迹,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日本共产党为反对“天皇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并为我们清醒把握和研判“天皇制”今后的功能与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