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日本学刊》工作恳谈会综述
作者:叶 琳     时间:2015/4/21 23:11:39

(载《日本学刊》2008年第1期)

 

    

   2007年12月11日,《日本学刊》编辑部在京召开工作恳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中华日本学会的部分领导同志、部分在京编委、日本研究所各研究室负责人及研究人员代表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日本学刊》主编韩铁英主持。《日本学刊》杂志社社长、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在致词中积极评价了《日本学刊》在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希望与会人员能够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改进学刊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模式。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新也就《日本学刊》的经营方针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

  会上,参会人员围绕《日本学刊》的办刊方针,就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改进刊物的内容结构和栏目设计、扩大知名度和读者群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  关于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刊物的生命在于质量,不管从何种角度考虑,刊物要发展,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质量的提升。围绕如何提高《日本学刊》的学术质量,各位代表积极献计献策。

   (一)组稿

   有代表认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刊物的质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保障优质稿件的供给。为此,要想方设法吸引全国日本研究学者的优秀稿件。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日本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要尽力为《日本学刊》提供自己擅长专业领域的优质稿件,编辑部也要积极与各研究室研究人员协调,随时关注其课题研究的进展,争取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

  也有代表认为,《日本学刊》要提高质量,必须坚持“走出去”,即编辑部不能守株待兔,等待好稿自己送上门来,而是要主动出击,与国内的优秀日本研究学者接触并争取他们的好稿件。当然,这并不止是编辑部的工作,编委和日本研究所工作人员都应以为《日本学刊》争取优质稿件为己任,利用出席会议、访谈交流等机会关注相关研究动态,及时为编辑部的选稿和组稿提供信息,向编辑部推荐优秀稿件。有的代表建议通过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作者撰写优质论文的热情,以推动稿件质量的提升。

  还有代表认为,作为一本研究国际问题的学术性杂志,《日本学刊》应该走国际化道路,不应只面向国内,优秀的外国学者投稿也应该予以采用。

   (二)审稿

  为了提高编辑部的审稿能力,有的代表认为可以采取匿名审稿制度,严格把关,尽量避免人情稿的出现。对此,也有代表认为匿名审稿制适用于综合性杂志对编辑不熟悉领域稿件的选择,作为专业性期刊的《日本学刊》没有必要采用这种制度。而且,如果要采用匿名审稿制,还会增加刊物的成本。

二  关于刊物的内容 

   与会代表就此问题议论得最多,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一)关于刊物的内容重点与风格

   《日本学刊》的内容重点一直是与会者讨论的主要话题。有代表认为,应该长线研究与短线研究、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并重。研究人员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而《日本学刊》作为研究成果展示的窗口,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单期杂志或者是全年杂志),《日本学刊》刊登的各种类型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以保持平衡发展,包括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之间的平衡、所内稿件与所外稿件之间的平衡等。有的代表则强调了为国家现实需要服务的重要性,认为以往《日本学刊》组织“政策评析”专栏及类似文章等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代表认为,长线研究与短线研究的划分,应该理解为研究人员在重大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之间如何选择的问题。其实这两点是不矛盾的,集中时间、精力进行重大课题研究是必要的,但也要适时地展示研究成果,所以将部分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是可能的,同时还能促进重大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有的代表则认为,应该更加重视理论底蕴的培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有选择地从理论、历史等层面来认识日本的相关问题。只有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才能厚积薄发,有所突破,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为现实提供参考。当然,对现实动态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

  与会学者认为,《日本学刊》是一本学术性期刊,是展现日本研究成果的园地,但其风格不应过于严肃,而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在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要更具活力,不断创新。

   (二)关于栏目的设置及增刊

  与会代表认为,虽然《日本学刊》目前的格局安排已经比较合理,但为了精益求精,还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栏目,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代表提出,《日本学刊》应该增加一些诸如“学术争鸣”之类的栏目,为专家、学者就某些观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或辩论开辟园地。此外,还应该增加一些书评等学术交流的栏目,进一步提升刊物的“交流”功能。这样的话,《日本学刊》会在日本研究界有更大的影响。

  关于“卷首语”,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改名、易名并移位、扩大作者队伍等等,希望能够有助于形成刊物的特色。

  关于学术动态的报道,有的学者认为不应仅是对一些会议进行专门报道,希望《日本学刊》能够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就某些热点举行专题座谈会,集中研究力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以专栏、专刊或者增刊等形式发表研讨成果。

   (三)关于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日本学刊》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准和特色,所以一些好的东西,包括基本格局、风格等都应该坚持下去,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特色,在稳定中求发展;如果变得太多太快,反而会给读者带来负面印象。 

三  关于刊物的拓展

   与会代表认为,作为一本专门研究日本的学术性期刊,《日本学刊》的读者群相对固定单一,不一定利于刊物的发展。他们纷纷提出“良计”,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读者群,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代表认为,可以仿效有些刊物的做法,在特定时期举行读者聚会,让大家互相交流,形成一个《日本学刊》的读者群,再通过各个读者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有的代表认为还可以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合作,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联合办刊的形式,促进刊物和整个日本学研究的发展。

  还有代表认为,应该扩大《日本学刊》在日本乃至世界的读者群,建议从每期《日本学刊》中选出几篇重点文章进行全文翻译(包括日文、英文等不同语言),增加英文内容提要,并利用日本研究所的外文网站向世界宣传,扩大《日本学刊》在全球学术界的知名度。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四通八达的网络资源宣传《日本学刊》是必然的选择。

   恳谈会持续了近四个小时。与会代表以饱满的热情和睿智,探讨了《日本学刊》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以至于到会议结束时大家都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大家的发言中,编辑部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日本学刊》的发展规划,以期实现刊物与时俱进的发展和突破。

                                (责任编辑:韦 佳)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501090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 邮政编码:100007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5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