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
  • 日本学刊网欢迎您!

2021年第1辑

作者:日本文论     时间:2021/11/22 17:34:56

目   录

专题研究 东亚文化交流与日本国家建构

  • 东亚历史视域下的日本天皇制形成过程探析(蔡凤林)

  • 日本女帝研究 (〔日〕吉川敏子/著 史冰容/译)

  • 《源氏物语》对“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的接受研究(郑寅珑 佟君)

  • 飞鸟时代的日本墓葬制度——基于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视角(〔日〕菱田哲郎/著 李俊卿/译)

  • 伊波普猷的琉球民族和政治问题研究(徐勇)

政治与外交史

  • 平成时代的政治改革——目标、过程及绩效评估(王哲春 高洪)

  • 疫情期间日本以欧盟国家为主的欧洲外交(周永生)

经济与社会史

  • “亚洲共同体”何以可能:中日青年对“亚洲”的社会心理认知(翟一达)

文化与思想史

  • 日本的对外认识研究:历史、主题与趋势 (熊淑娥)

书 评

  • “本土书写者”的困境与呐喊——评《学术世界体系与本土人类学:近现代日本经验》(贺平)

摘   要
01


东亚历史视域下的日本天皇制形成过程探析

蔡凤林

内容提要:在日本政治史研究中,天皇制是核心课题之一。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确立是以律令制国家建设为政治前提的王权高度集中过程,呈现出律令制建设与天皇制建构交融并进的政治发展轨迹。天皇制形成的内因在于古代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国内政治发展需求,外因则是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展开的东亚国际环境对日本的深刻影响。古代日本始终和东亚大陆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在古代日本统一王权的建立、律令制国家建设、王权向皇权迈进、天皇制确立的一系列过程中,均能看到古代东亚地区政治文化发展及政治局势变化的巨大影响。其核心纽带是朝鲜半岛这一文明通道,或可说朝鲜半岛问题是催生日本天皇制的主要动力之一。

关 键 词:日本 王权 天皇制 古代东亚 朝鲜半岛
02


日本女帝研究
〔日〕吉川敏子/著 史冰容/译

内容提要:日本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位女帝。日本学界开始在女帝与男帝为同等的君主的认识下论述女帝存在的历史意义。日本的女帝制度演变,经历了排除女系天皇、女帝登场、确立女帝过渡、女帝带来双重王权以及女帝终结的过程,这与同时期日本国家的王权状态存在密切联系。女性上皇和男性上皇存在差异,即女性上皇照顾天皇,男性上皇脱离国家政事,在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中摸索出的女性上皇辅佐天皇的双重王权体制,具有牵制外戚势力、保障皇室对天下强有力统治的作用。

关 键 词:天皇制 女系天皇 过渡女帝 双重王权

03

《源氏物语》对“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的接受研究

郑寅珑 佟 君

内容提要: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时深受中国典籍影响,其中,头弁朗咏“白虹贯日,太子畏之”一句汉文该做何解读,自古以来便争论颇多。此句出自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最早见于《史记》,以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为背景。根据研究,《河海抄》的注释最为关键。第一,关于“太子畏之”的“畏”,中国古代学者有“畏惧”与“怀疑”两种解释,而《源氏物语》语境下当理解为“畏惧”,不过邹阳原意当为“怀疑”。第二,关于“白虹贯日”,邹阳认为上天被荆轲的精诚所感动,因此出现“白虹贯日”的吉兆,而在《源氏物语》中暗指光源氏想谋害朱雀天皇。据此可知,朗咏者头弁误读汉文,将歌颂反抗暴政的典故理解成“以下犯上”。紫式部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呈现以右大臣一族为主导的朱雀朝的乱世景象。不过,前人并未提及,与通行观点相反、断章取义式“误读”也有可能是《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本人的无心之失,只是现今并无实证。

关 键 词:源氏物语 中国古代典籍 文化传播 文化误读
04

飞鸟时代的日本墓葬制度
——基于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视角
〔日〕菱田哲郎/著 李俊卿/译

内容提要:日本列岛的墓葬制度以7世纪为时间节点,发生了重大变革。7世纪初,被后世称为“横口式石椁”的新型墓室开始出现,并逐步替代具有彰显地区范围内家族地位功能即遵循氏姓制度的横穴式石室。“横口式石椁”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薄葬令规定的建筑范例,意味着当时日本社会正在发生氏姓制度向冠位制逐步过渡的现象。日本墓葬制度及其反映出的冠位制可能是以百济的制度为蓝本,而百济的墓葬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南朝墓制的影响。通过研究墓葬制度可以推论,基于冠位制的社会秩序自中国起源之后在整个东亚地区得到传播。

关 键 词:飞鸟时代 墓葬制度 氏姓制度 冠位制度 古代东亚国际关系
05



伊波普猷的琉球民族和政治问题研究

徐 勇

内容提要:伊波普猷的史学建树是琉球/冲绳研究中富有学术价值的课题。自古琉球以降,经灭国之后的近代琉球,再至战后新琉球发展进程,伊波在史学领域发挥转圜与推进作用。伊波还以其跨多领域研究引领学术前沿,被公认为近代琉球与东亚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伊波学术植根于琉球的文化生命力,也是近现代多方向政治文化角力的产物。本文重点探讨伊波的琉球民族论、王国政治史,在战后初期的研究等问题。

关 键 词:伊波普猷 琉球研究 琉球民族 琉球史
06


平成时代的政治改革

——目标、过程及绩效评估

王哲春 高 洪

内容提要:进入平成时代之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变使日本原有政治体制难以为继,由此开启了贯穿整个平成时代的政治改革进程。1994年政治改革、桥本行政改革以及此后的政治决策体制改革构成了一个逻辑一贯的整体,即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全面改革重塑日本的政治体制,并实现修改宪法、彻底摆脱“战后体制”约束的“政治大国”梦想。经过近30年的改革,日本在打破官僚支配、确立政治主导、强化首相及内阁在决策中的领导地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日本并未因此更加强大,尤其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结构性矛盾对日本的威胁有增无减。对于令和时代的日本政府而言,如何让经济重回良性增长轨道、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比修改宪法更关乎日本未来的根本性问题。

关 键 词:平成时代 政治改革 首相官邸 政治体制转型
07



疫情期间日本以欧盟国家为主的欧洲外交

周永生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日本安倍政府以欧盟国家为主的欧洲外交带有明显的疫情外交特色,通过互通疫情信息、交流防治政策与措施、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呼吁各国团结抗疫等各种外交手段,彰显日本的抗疫外交特色、发挥日本的世界影响力。日本对欧洲国家外交具有多重战略目标和多重战略考虑,其中战略合作、安全与军事合作是重要目标。同时,日本十分看重同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日本对欧洲外交以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为旗帜,从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同欧洲许多国家结成战略伙伴,平等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发展双边关系,促进地区和全球稳定、繁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对欧洲外交虽然没有产生突出的、轰动性的效果,但是日常的外交具有积累效果,为日本拓展世界外交局面、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同欧洲国家的关系、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 键 词:日本外交 日欧关系 经济合作 防务合作 战略合作
08


“亚洲共同体”何以可能:中日青年对“亚洲”的社会心理认知

翟一达

内容提要:当前,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受挫,为人们重新思考“亚洲共同体”提供了契机。作为一个“想象”的客体,“亚洲”概念长期是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人文学者对“亚洲”概念的发生学进行了深入反思。理解中国和日本的思想家在19~20世纪对“亚洲”的思考或对“亚洲主义”的阐释固然有意义,实践中民众对“亚洲”概念的理解和主体性认知同样值得关注。本文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混合研究设计的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入访谈的一手材料,分析当代中日两国青年对“亚洲”概念的社会心理认知,从“亚洲”的意象、“亚洲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以及“亚洲认同”等层次,比较中日青年“亚洲观”的异同,指出以“亚洲-西方”对立为基础的旧亚洲主义无法真正促成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并提出发展新亚洲主义的必要性。

关 键 词:实践社会学 亚洲主义 社会认知 亚洲认同
09



日本的对外认识研究:历史、主题与趋势

熊淑娥

内容提要:日本的对外认识研究涉及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属于跨学科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政治思想史与国际政治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变迁看,日本的对外认识可以分为近代、二战后至冷战结束、冷战后至今三个阶段;从主题看,存在西洋与东洋、区域与国别、权力与秩序、对外认识与自我认识四组关键词。近年日本的对外认识研究逐步打破以政、官、财人士的言论及其现实政策影响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外交史研究范式,以及以各时代典型思想家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史研究范式的壁垒,呈现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其中,日本学界对于近代日本历史分期的新观点值得关注。中日两国在地缘政治、学术话语与共同价值上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今后两国学者应该进一步开展真诚坦率的学术对话、交流与合作。

关 键 词:日本对外认识 日本近代历史分期 政治思想史 国际政治学 学科融合
10


“本土书写者”的困境与呐喊

——评《学术世界体系与本土人类学:近现代日本经验》

贺平

内容提要:桑山敬己所著《学术世界体系与本土人类学:近现代日本经验》一书提出,日本在“学术世界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而“本土人类学”则是构筑更加平等的“对话空间”、重塑“民族志三重结构”的出路所在。该书的主要观点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对于反思“中心”与“边缘”、“本土”与“非本土”、“国别研究”与“学科研究”等多对关系颇有启迪。因此,这一著作的意义也超越了人类学的学科藩篱以及“区域研究”的国别界限,对于在全球视野和社会科学整体背景下检视“日本研究”亦有助益。

关 键 词:学术世界体系 日本研究 本土人类学 国际关系研究



友情链接
您是本站第9022706位访客            版权所有 日本学刊杂志社
  • 电话:(010)64039045
  • 传真:(010)64014022 64039045
  •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
  •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
  • 邮发代号:80-437